的事更需注意——小吏藏铜铃不发,农人们用草木预警自救,可见戍备不仅要‘核’,更要‘便’。《孟子》云‘民事不可缓’,若官府物资能及时到乡,哪用得着农人自己想办法?”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烽燧补备”与“边乡预警”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戍备双保制’:其一,秦地烽燧设‘借备报备簿’,私借超三十束需里正签字,三日内未还,由贵族补送双倍;其二,魏地边乡设‘物资双监制’,农人选代表与吏员共管警具,缺料时先借民间器物,官府随后补足。” 卫鞅看着记录上“魏儋补还薪草”“宋吏送还铜铃”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戍备核验需有戍卒代表签字,若再出现私借不还,贵族罚补还三倍,小吏调离岗位!”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边备是为护民,不是束民。贵族肯补还,小吏肯整改,农人防得安心,这才是戍防的根本。” ## 四、秋防实录藏暖意,边乡安稳待丰收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秋,泾阳三号烽燧,魏儋借薪草未还,督其补还八十束、增送二十束,教戍卒防潮法;魏地曲沃边乡,宋吏藏铜铃,农人种草木设警,后吏送还铜铃,补调木柱。”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干艾束(烽燧引火用),用麻线捆得整齐;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木标识(削得尖尖的,涂着松脂),旁附纸条“铜铃已挂好,孙儿说听见铃响就知安全”。 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烽燧——那里已亮起灯火,戍卒们正按新学的法子架薪草,魏家的家奴也在帮忙;曲沃的方向,隐约能想象到田埂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响,王婆的孙儿正围着桑木标识奔跑。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戍备之要,在‘补’不在‘罚’,在‘共守’不在‘私用’。”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小束干艾——是当年三号烽燧的引火物,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秋分的冷香,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安稳:烽燧有薪草,边乡有警铃,农人能安心等着来年的丰收。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