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的残缺识字卡,脸涨得通红。他悄悄让人把完好的木简搬到槐树下:“之前是我不对,这些木简先给你们用,要是不够,我再去县府要。”孟姬笑着接过木简,教大家在简上刻“启蒙口诀”:“一字像横棍,二字像双筷,三字像三桩,认会不慌张。”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教制新规,双保制启民智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冬校报告。卫鞅指着秦地的核验记录:“嬴儋纵容蒙童逃学,虽非恶意,但也说明冬校监管不到位。去年因农人防不识数,被小吏多收税粮十石,这个漏洞必须堵上!” 淳于越摇着蒲扇,翻开孟姬的启蒙记事:“卫客卿,魏地的事更要注意——小吏借塾收铜贝,农人们自己兴塾扫盲,可见教化不仅要‘教’,更要‘普’。《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若官府能把启蒙落到乡邑、把资源给到农人,哪用得着他们自己摸索?”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秦地补学”与“魏地兴塾”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冬校双保制’:其一,秦地设‘教规指导站’,每个乡派两名老塾师教教学法,塾师失职需补授双倍时长;其二,魏地设‘启蒙共享点’,农人选代表管教具,小吏私收铜贝者调离,缺教具时先教古法替代(如石子算术、桑皮纸写字)。” 卫鞅看着记录上“嬴儋补学”“宋吏送木简”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冬校核验需有蒙童家长在场,若再出现纵容逃学、私收物资,小吏削去督学职权,贵族需公开致歉并补偿塾堂教具!”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教化是为启民智,不是分贵贱。官府多办一所塾,蒙童多识一个字,农人就能少受一份欺,这才是变法的本意。” ## 四、启蒙实录藏暖意,智启蒙童待春来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冬,泾阳核冬校,嬴儋纵容蒙童逃学,督其补学并补木简,教启蒙之法;魏地曲沃,宋吏借塾收铜贝,孟姬率农兴塾扫盲,后吏送还教具,蒙童得以启蒙。”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蒙童习字木简(写着歪扭的“农”“粮”二字);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皮纸识字卡(画着简笔田垄,旁注“田,种地的地方”),旁附纸条“蒙童已识三十个字,孙儿说开春要帮着记账”。 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冬校——烛火还亮着,嬴家蒙童正跟着陈丈认算筹,其他蒙童围在旁小声跟读;曲沃的方向,隐约能想象到槐树下的临时塾堂,王婆的孙儿正拿着石子算算术,孟姬在旁耐心指导。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教化之要,在‘普启’不在‘特权’,在‘尽心’不在‘苛扰’。”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张泛黄的桑皮纸识字卡——是当年孟姬教蒙童用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大寒的暖意,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期许:蒙童启智,农人识理,乡邑能安稳等着来年的清明农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