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101章 秦地秋晒核储粮,魏陇藏粟备冬寒

第101章 秦地秋晒核储粮,魏陇藏粟备冬寒(2/2)

紧,埋在地下半尺,冬暖夏凉还防潮,比堆粮囤安全!” 宋九看着农人们在院坝里埋陶瓮,麦秆席铺得整齐,又看自己怀里没人要的掺沙草木灰,脸涨得通红。他悄悄让人把完好的苇席、纯草木灰搬到仓旁:“之前是我不对,这些物资先给你们用,粮仓也不用修了,赶紧藏粮吧!”孟姬笑着接过长苇席,教大家“瓮藏叠加法”:“陶瓮埋时间距一尺,上面盖麦秆席,既防霜又防鼠,这样粟粒能存到开春。”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储粮新规,双保制护冬备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秋晒报告。卫鞅指着秦地的核验记录:“魏儋私藏物资、储粮失职,虽非恶意,但也说明储粮监管不到位。去年因储粮霉变,秦地损失粮三十石,这个漏洞必须堵上!” 淳于越摇着蒲扇,翻开孟姬的瓮藏记事:“卫客卿,魏地的事更要注意——小吏借物资派活,农人们自己瓮藏避潮,可见储粮治理不仅要‘严’,更要‘活’。《孟子》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若官府能多供实用物资、多教灵活储法,哪用得着农人自己摸索?”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秦地补晒储粮”与“魏地瓮藏隔潮”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储粮双保制’:其一,秦地设‘秋晒指导站’,每乡派两名老农教晒粮储粮法,失职者补晒储双倍时长;其二,魏地设‘藏粟便民点’,允许‘麦秆编席、陶瓮藏粟’,小吏派活者调离,贫户缺物资可申请‘官府借用’。” 卫鞅看着记录上“魏儋补晒粮”“宋吏送物资”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储粮核验需有农人代表在场,若再出现私藏物资、刁难农户,小吏削去管粮职权,贵族需公开致歉并补偿农户霉变粮损失!”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储粮是冬备的根,官府多一分用心,农人多一分安稳,藏好的粟才能真正护寒冬、保民生,这才是变法的本意。” ## 四、储粮实录藏暖意,粟足仓实待冬安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秋,泾阳核秋晒储粮,魏儋私藏苇席、储粮失职,督其补晒新粟两次、分苇席三捆,教藏粟之法;魏地曲沃,宋吏借物资派活,孟姬率农麦秆编席、陶瓮藏粟,后吏送物资(苇席八捆、草木灰五袋),秋藏得以顺利。”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干爽新粟(装在陶碗里,颗颗分明);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麦秆席(编得紧密,还带着阳光的气息),旁附纸条“瓮藏的粟试了湿度,一点潮气没有,王婆家够过冬,孙儿说开春要帮着邻里瓮藏”。 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晒场——月光下,魏儋的佃户正帮着翻晒新粟,农人们用分到的苇席垫起新粮囤;曲沃的方向,隐约能想象到院坝里的陶瓮整齐排列,王婆的孙儿正帮着往瓮口扎麻布,秋夜的微风混着粟米的清香飘向夜空。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储粮之要,在‘干燥’不在‘失职’,在‘便民’不在‘刁难’。”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粒干爽的粟籽——是当年魏儋补晒后的新粟里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白露的暖意,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安稳:仓有实粟,冬有储备,农人能安心等着寒冬过后的春耕希望。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