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言笑晏晏,气氛融洽地进入历阳城。城内显然经过不久前战火的洗礼,部分建筑尚显残破,正在修复,但街道整洁,市井秩序井然,尤其是一队队巡哨的江东士卒,衣甲鲜明,精神饱满,眼神锐利,透出一股昂扬的士气,显示出孙策治军之严整。孙策特意安排吕布及其主要随从入住城中原本袁术部将修建、现已修缮一新的最好馆驿,极为宽敞舒适。
当晚,孙策在临时收拾出来的、原历阳太守府邸内,为吕布举行了极为盛大的接风宴席。堂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江东物产丰饶,宴席之上,不仅有江北的牛羊豚犬,更有长江的时鲜鱼虾,吴地的佳酿醇厚,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
孙策谈笑风生,性格豪迈,说起当年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如何以千余兵卒起家,横扫江东诸雄,又如何与周瑜定计,大破刘繇、严白虎,直至最后与袁术反目,决战于寿春。他讲得眉飞色舞,手势有力,将那段充满激情与风险的创业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豪情万丈,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周瑜坐在他下首,面带微笑,偶尔在孙策讲到关键处,会温言补充几句,或是点明当时的战略考量,或是称赞某位将领的功劳,言辞得体,既完美地衬托了孙策的主角地位,展现了江东集团核心的团结与锐气,又不失对吕布这位实力强大的盟友兼长辈的足够尊重。
吕布大多时间静静听着,手持酒樽,目光深邃,偶尔在孙策讲到精彩处或周瑜做出精妙补充时,插言几句,多是中肯的肯定和真诚的赞赏。他注意到,孙策虽看似豪放不羁,言语直接,但涉及军队调度、人才任用、地盘分配等关键决策时,却往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决断果敢,绝非单纯的莽撞武夫。而周瑜在一旁,虽不抢话,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以不经意的语气 subtly 引导话题走向,或补充至关重要的细节,二人一主一辅,一明一暗,配合得天衣无缝,默契十足。
酒至半酣,气氛愈加热烈。孙策再次端起沉甸甸的酒樽,离席走到吕布面前,脸上的笑容依旧豪迈,但语气却比之前更多了几分真诚与感慨:“温侯,今日伯符心中畅快,有些话,不吐不快!前番我遣张子纲(张纮)先生前往长安,回禀之后,言及玉玺归属汉室,于大义无亏,伯符虽深明此理,然……心中确有一憾,难以尽释。”他仰头饮尽杯中残酒,目光灼灼地看着吕布,“温侯或许不知,当年我父子袁术麾下,寄人篱下,兵马不过数千,粮草器械匮乏,形同流寇。是温侯,第一个赐我甲胄兵仗,助我立足!更是温侯,在袁术僭号之时,力主朝廷颁下诏书,封伯符为‘讨逆将军’,吴侯,予我征讨大义名分!此等雪中送炭、慧眼识人之恩,伯符与江东将士,从未敢忘!”
他这番话情真意切,提到了当初吕布对他起家的关键支持,以及那份“讨逆将军”封号在政治上的巨大助力,将双方的关系拉近到了更深的层次。紧接着,他话锋又是一转,回到玉玺:“那传国玉玺,先父文台公念兹在兹,最终亦为此物间接捐躯……此乃我孙氏一门之心结。然,温侯将其归还汉室,于天下大义,伯符无可指摘!今日得见温侯雄姿,更觉当年受温侯之助,何其幸也!日后,抗衡荆州刘表、中原曹操,扫平天下不臣,还需温侯多多提携指点!” 他这番言语,既坦诚地表达了玉玺带来的遗憾,显示了其重情重义的一面,又高明地将个人情感置于大局之下,并再次强调了吕布早期支持的重要性,将双方未来的合作推向更紧密的方向。
吕布举杯相应,看着眼前这个恩怨分明、野心勃勃又懂得借势的年轻人,目光中欣赏之意更浓。“伯符言重了,亦是过誉了。”他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穿透力,“当年之举,不过是顺应时势,资助忠良。伯符能于微末中崛起,全赖自身雄略与将士用命。至于玉玺,确乃死物,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天下纷扰,苍生倒悬,正需似伯符与在座诸位这般,志在澄清玉宇、再造太平的英杰,同心协力,方能勘定祸乱。过往些许微劳,不必再提。未来之路,方为正道。来,”他高举酒樽,环视在场所有江东文武,“愿我两家,以此长江为盟,永结同好,勠力同心,共扶汉室,还天下朗朗乾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愿与温侯永结盟好,共扶汉室!”孙策大声应和,神情激昂,率先将樽中酒一饮而尽。周瑜、程普、黄盖等人亦齐声附和,举杯共饮。帐中气氛瞬间达到高潮,欢声雷动,仿佛两家真已是铁板一块的坚实盟友。
然而,在这看似亲密无间、推心置腹的热烈宴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