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86章 盛夏砺锋,暗蓄雷霆

第286章 盛夏砺锋,暗蓄雷霆(2/2)

外部缓和期转化为内部跃升的宝贵窗口,展现其深谋远虑与主动塑造未来的能力…】

    李凌的“盛夏砺锋”之策,如同一道军令,迅速在北地郡的肌体中传导、发酵。郡府各曹署的吏员们发现,今年的考课不再仅仅是“无过便是功”,而是与实实在在的政绩指标挂钩,压力陡增,但也激发了更强的干事热情。市井之间,关于改良农具的讨论多了起来,偶有巧思得到官府赏赐,引得众人效仿。通往羌胡方向的商道上,新设的官营逆旅虽设施简陋,却为往来行商提供了不少便利,也悄然成为了信息汇集的节点。

    学吏馆内,一批被公孙阙秘密选中的优秀学员,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接到了特殊的“历练”任务,他们将被派往各地,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仕途初探。而公孙阙掌管的秘密资金,则像溪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流向西方和北方,一些新的面孔,带着特殊的使命,融入了草原和戈壁。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军中。高顺精心挑选了约千余名最精锐、最忠诚的士卒,分为数批,以“夏季野外拉练”的名义,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常驻营地,消失在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训练极其艰苦,餐风饮露,跋山涉水,进行着远超常规的高强度战术演练。狄道周边的百姓,偶尔能听到远山深处传来的、隐约的喊杀声与号角声,但只以为是军队寻常操练,并未过多在意。军营里,工匠营的炉火日夜不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伴随着工匠们的争论,新的军械正在试验和改进。

    七月流火,天气最为酷热。李凌却并未安居王府避暑,而是在高顺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冒着酷暑,视察了狄道城外的军屯田,检阅了留守部队的小型操演,甚至还秘密前往西北山区的一处临时营地,观看了精锐部队的野外对抗演练。看到士卒们在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和战斗力,李凌深感欣慰。

    “顺将军,辛苦了。此等虎贲,方是我北地真正的依仗。”李凌望着山下正在演练迂回包抄的小队,赞许道。

    “王爷放心!末将定将这些儿郎,磨炼成北地最锋利的战刀!”高顺慨然道。

    与此同时,公孙阙的情报网络也开始传来一些有价值的反馈。派往各地的“历练”学员,初步适应了环境,开始传回一些基层的、却真实的信息。而向西向北派出的探子,也陆续发回关于匈奴各部最新动向、以及河西走廊一些羌胡小部落情况的零星信息,虽然琐碎,却让李凌对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七月中旬,一个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消息从长安传来:皇帝刘盈下诏,褒奖一批治理有方、边陲安宁的郡守藩王,其中提到了北地郡“政通人和”,靖王李凌“忠勤可嘉”,并赏赐了一些锦帛。这份诏书,可视为对新朝宣慰使考察结果的正式确认和肯定。

    消息传至狄道,北地上下自然一片欢欣。但李凌在接到诏书时,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在谢恩表中,一如既往地谦卑感恩,将功劳归于皇帝圣明和将士用命。

    私下里,他对周勃等人言道:“此乃锦上添花,固然可喜。然,愈是受褒奖,愈需谨言慎行。我等‘砺锋’之举,更要隐秘扎实,绝不可因一时之誉而忘乎所以。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臣等明白!”周勃等人肃然应道,深知王爷所虑深远。

    盛夏的北地,在烈日下默默积蓄着力量。田野里的庄稼在阳光雨露中灌浆结实,军营中的利刃在艰苦磨砺中愈发锋芒,官署里的制度在严格考课中逐步完善,那撒向远方的谍报网络,如同蔓延的根须,悄然汲取着外界的信息。李凌坐镇狄道,运筹帷幄,将这段难得的和平期,变成了北地实力又一次质的飞跃的加速期。他深知,眼前的宁静只是暂时的,帝国未来的政治波澜、北方草原潜在的威胁,都要求北地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和更敏锐的洞察力。这个盛夏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锤炼,都是在为应对那未知却必然到来的雷霆变局,做着最坚实的准备。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夏,北地靖王凌劝农桑,修武备,吏治澄清,边郡益安。”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六七月,凌公得新朝褒奖后,定‘盛夏砺锋’之策。令周勃行吏员考成连坐、赏巧工、设逆旅,以提质政;公孙阙秘遣学吏馆优异者四方历练,广布侦骑于河西漠南,深探胡情;高顺精择锐卒,轮番入深山秘训狠课,并督工匠改良军械。北地于外誉之下,反加紧内修,人才、军旅、耳目三锋并砺,实力潜滋暗长。”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朝褒奖至,上帝令砺圣才,秘练圣兵,广布圣听,圣域之力暗增。”

    * 北地秘录·凌公盛夏砺锋:“得长安嘉奖,李凌不矜不伐,反借此良机,大力推行吏治考成、派遣精英历练、深入荒野练兵、广撒探子西行,北地综合实力于盛夏中悄然提升。”

    (第二百八十六章 完)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