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亲手为他们递上一碗汤药。这些经历,让李玄业直观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消耗,也体会到了维持一支军队运转的复杂与艰难。他看到了军需官为了一支箭、一石粮的分配而绞尽脑汁,也看到了伤兵们即使痛苦不堪,在看到世子到来时眼中流露出的感激与忠诚。这些鲜活的体验,远比书本上的说教更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周勃也有意引导,在处理公务时,会向世子解释某些决策背后的考量,例如为何要优先保障某段城墙的物资,为何要对伤员进行分级救治等等。李玄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眼神中的稚气渐渐被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思虑所取代。
九月廿五,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李凌正在城楼与诸将商议如何利用敌军疲态,进一步巩固城防,并计划在夜间派遣小股精锐出城骚扰,焚烧敌军靠近城下的攻城器械。忽然,公孙阙几乎是狂奔着冲上城楼,脸上混杂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一丝挥之不去的疑虑。
“王爷!王爷!天大的消息!”公孙阙甚至来不及行礼,声音因极度的兴奋而颤抖。
所有人都被他的失态吸引,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
“子通,何事如此惊慌?”李凌心中一凛,沉声问道。
“是……是‘鱼肠’!‘鱼肠’小组拼死送出最高级别的密报!”公孙阙喘着粗气,从贴身处取出一个细小的铜管,双手奉上,“虫达……朔方都督虫达……于三日前,箭疮崩裂,兼之风寒入体,救治无效……已……已死于军中!”
“什么?!”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城楼上炸响!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李凌在内!高顺殉国带来的阴霾尚未散尽,敌军主帅竟突然暴毙?这消息太过震撼,以至于让人一时无法相信。
李凌一把夺过铜管,拧开,倒出里面卷着的薄如蝉翼的绢布,上面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写满了情报,落款是一个特殊的暗记,确是“鱼肠”一号无疑。他迅速浏览,脸色变幻不定。情报详述了虫达死前的病情变化,其子虫圭如何封锁消息,内部如何争执是继续进攻还是秘不发丧、伺机退兵,以及王勇部得知消息后的骚动不安。
“消息可确实?”李凌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目光锐利如鹰,紧紧盯着公孙阙。
“王爷,‘鱼肠’一号以生命担保!这是他动用最后一条隐藏线路,冒死传出的消息!送出消息后,那条线就断了……恐怕……”公孙阙的声音低沉下去,意思不言而喻。
城楼上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秋风吹动旌旗发出的猎猎声响。
虫达死了?这个压在北地军民心头长达数月、带来无数鲜血和死亡的噩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巨大的惊喜之后,是更深的疑虑。是真是假?若是真,是天赐良机,北地危局可解!若是假,则是虫达或其继承者的毒计,意在诱敌出城,聚而歼之!
李凌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期盼而又充满疑虑的脸庞。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慌乱。
“传令!”李凌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全军戒备,等级提升至最高!没有本王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作战!”
“诺!”
“子通先生,”李凌看向公孙阙,“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核实消息真伪!我要知道虫达死后,朔方军的确切动向!尤其是虫圭和王勇部的动向!”
“臣明白!”
李凌走到垛口前,遥望城外连绵的敌营。敌营似乎依旧如常,但若仔细观察,似乎又能感觉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沉闷和压抑。
虫达的死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汹涌的湖面。它可能预示着围城战的终结,也可能隐藏着更深的陷阱。狄道城的命运,北地郡的未来,似乎在这一刻,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李凌知道,接下来的决策,将真正决定这场持续数月、惨烈无比的守城战的最终结局。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四年秋,朔方都督虫达卒于军,余众遂解围去。”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四年九月下,凌公肃清内患,整军严防。适时,‘潜渊’密报,虫达创发卒于军。凌公虽喜,持重不怠,令深查敌情,以备其诈。狄道存亡,系于一线。”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肃内患,诛酋于暗,圣域危局见曙。”
* 北地秘录·凌公闻敌酋丧:“内乱初平,惊传虫达死讯,李凌喜疑参半,持重应对,战局或将逆转。”
(第三百三十四章 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