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守不住了。”
“嗯,此言有理。然,修复城墙,不仅为御外敌,亦为安内民。城墙坚固,百姓方有安全感。”李凌点点头,又指向伤兵营,“你再看看那里。一场大战下来,杀敌一万,自损未必八千,但数百上千的伤亡总是有的。这些伤残的将士,曾是北地最勇敢的人,如今他们需要供养,他们的家小需要抚恤。这些,都是胜利的代价,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李玄业看着营中那些缺胳膊少腿、痛苦呻吟的士卒,小脸变得严肃,重重地点了点头:“孩儿明白了。打胜仗不容易,打赢之后的事情,更不容易。要花钱,要花粮,要安顿好每一个人。”
“不错。”李凌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为君者,非止会打仗,更要懂得治国,懂得安民。仗打完了,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如何让将士无后顾之忧,如何让郡国更加富庶强盛,这才是真正的功课。”
此后数日,李玄业便跟着周勃,学习如何处理繁杂的政务,如何调配物资,如何计算抚恤标准。周勃也耐心教导,将每一项决策背后的考量细细解释给世子听。李玄业天资聪颖,虽然许多细节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这种实践的熏陶,远比读死书更能让他成长。
十一月朔日(初一),一场简单而庄重的祭奠仪式在狄道城外新辟的烈士陵园举行。李凌率领文武官员、留守将士以及部分百姓代表,隆重祭奠在守城战及最后决战中阵亡的将士,尤其是都尉高顺。仪式上,李凌亲自诵读祭文,追忆烈士功绩,宣布优厚抚恤政策,并抚慰阵亡者家属。场面肃穆悲壮,三军动容,百姓感泣。这场仪式,不仅安定了英灵,更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士气。随后,李凌论功行赏,对有功将士大肆封赏,升迁官职,赏赐金银田宅,全军欢腾。
与此同时,对外事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凌亲自审定了发往长安的报捷文书。文中,他详细陈述了朔方都督虫达如何屡次挑衅、乃至大举入侵,北地军民如何在其领导下浴血奋战、最终凭借上下一心击溃强敌的过程,强调了战役的正义性与艰苦性,并为有功将士请赏。奏章言辞恭谨,不矜功,不诿过,将胜利归功于皇帝天威、将士用命,充分展现了李凌的政治智慧。奏章以六百里加急直送长安。
对于河西羌胡,李凌也派出了使者,携重礼感谢其在战役后期陈兵边境的“声援”之举(尽管未直接参战),并重申了友好通商、共保西陲的意愿,进一步巩固了双边关系。
而对于朔方方向,李凌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一面遣使至朔方治所,以强势姿态质问其为何擅启边衅,要求其严惩肇事者(虫达已死,则指其残余党羽),赔偿北地损失;另一面,则令赵破奴加紧边境巡逻,修缮堡垒,增派兵力,防备朔方残余势力可能出现的反扑或新的边患。他深知,虫圭虽败,但朔方根基犹在,未来的东线,依然不会平静。
十一月中旬,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将狄道城内外染成一片银白,也暂时掩盖了战争的痕迹。城防修复已初见成效,民心渐趋安定,降卒安置有序,抚恤赏赐陆续到位。北地郡这台强大的机器,在李凌的驾驭下,正缓缓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这个冬天,可以稍微喘一口气了。靖王府的书房内,灯火下,李凌开始与周勃、公孙阙等人,筹划着来年春耕、水利兴修以及更长远的郡国发展大计。而世子李玄业,则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照着父亲和周勃的教导,认真地在竹简上记录着这个冬天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烽烟渐散,而治理与成长,永无止境。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四年冬,北地靖王凌解狄道围,收恤士卒,安集百姓,边郡以宁。”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四年冬,凌公解狄道围,乃收葬阵亡,抚恤伤残,安置降虏,修葺城防,奏捷长安,抚循羌胡,备边朔方。百务俱兴,世子玄业随习政务,益明治道。”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克捷,旋施仁政,抚死恤生,圣域复苏。”
* 北地秘录·凌公善后安民:“狄道解围,李凌不矜功,务实事,妥处善后,安抚内外,世子观政获益,北地根基愈固。”
(第三百三十八章 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