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40章 雪夜悟道,稚子观势

第340章 雪夜悟道,稚子观势(2/2)

时之急,然非立国长久之道。真正的强大,在于这日积月累的‘固本培元’之功。风起时,能借势而行;浪涌时,能砥柱中流;纵有挫折,只要根本未失,元气尚存,便有东山再起之机。这,便是‘势’。善为政者,当明势、蓄势、顺势、乃至造势,而非仅逞一时之勇,或寄望于权术诡道。”

    【系统提示:宿主在战后相对平稳期,对继承人进行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启蒙,将实践经验提升至战略哲学层面,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长远的传承眼光… 宿主状态:于具体政务中提炼根本规律,引导继承人建立系统性思维,统治艺术趋于化境,家族传承底蕴日益深厚…】

    李玄业仰着头,望着父亲在灯光下显得异常高大的身影,听着那振聋发聩的话语,虽然其中深意他未必能全然领会,但“固本培元”这四个字,以及父亲所阐述的地、粮、人、法、器、民力、财力、军力、人才、威望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要素,如同种子般,深深植入了他的心田。他隐隐感觉到,这是一种比如何打赢一场仗、如何断一桩案更为根本、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父王,儿臣明白了。”李玄业郑重地点点头,“就像种一棵大树,不能只想着修剪枝叶,更要好好浇水、施肥,让根扎得深,树干长得壮,这样才能不怕风雨。”

    李凌眼中露出极大的欣慰,走回案前,抚摸着儿子的头:“业儿能作此想,甚好。治国如同育树,急功近利,必不长久。日后你处理政务,无论大小,皆可自问:此事,于固本培元,是有益,是有损,还是无关?久而久之,自有决断。”

    这一夜的谈话,持续了很久。李凌又结合北地具体实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权衡“固本”与“培元”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优先抉择,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内外部挑战以保护根本。李玄业听得如饥似渴,不时发问,父子间的交流深入而融洽。

    接下来的日子,李玄业跟随父亲和周勃处理政务时,明显有了不同的视角。他看到郡府核算赋税,会想到这是在“蓄财力”、“养民力”;看到赵破奴操练军队,会想到这是在“壮军力”、“利器械”;看到公孙阙接待河西使者,会想到这是在“树威望”、“通商路”。他甚至开始尝试用“固本培元”的思路,去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何要对阵亡将士家属进行厚恤(聚人心、树威望),为何在寒冬还要组织民夫疏浚河道(固地利、备春耕)。周勃敏锐地察觉到了世子的变化,私下对李凌赞叹道:“王爷,世子颖悟非凡,假以时日,必能承继大业,光大门楣。”李凌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但眼中的期许与满意,却难以掩饰。

    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郡府开始封闭休假,准备迎接新年。狄道城内,渐渐有了些年节的气氛,尽管依旧简朴,但比起战时的紧张,已是天壤之别。然而,也就在这一天傍晚,公孙阙冒着风雪,带来了一封来自长安的、用特殊药水书写、需火烤方能显影的绝密情报。

    情报的内容很短,却足以石破天惊:前少帝刘恭,于三日前(腊月二十)夜间,暴毙于未央宫!官方宣称是“偶感风寒,药石罔效”,但宫内暗流汹涌,传言四起!王太后已下令秘不发丧,紧闭宫门,长安城气氛极度紧张!

    李凌看完密报,沉默良久,将绢帛凑近炭火,看着字迹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山雨……终于来了。”他望着窗外愈下愈大的雪,喃喃自语。

    一场席卷整个帝国的政治风暴,已然拉开序幕。而北地这艘刚刚经历风浪的航船,是选择暂避风港,还是扬帆驶入这惊涛骇浪之中?李凌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这个年关,注定不会平静。而年仅十岁的世子李玄业,也即将亲眼目睹,父亲如何在这天下大势的激荡中,为北地谋划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四年冬,帝崩于未央宫。”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四年腊月,凌公于雪夜深教世子玄业‘固本培元’之要义,世子颖悟,始明治国之本。适时,长安密报至,言前少帝刘恭暴卒,宫闱生变。凌公知天下将乱,乃静观其变,益自砥砺。”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授圣嗣以治国大道,虽外有惊变,圣心澄澈,根基愈固。”

    * 北地秘录·凌公雪夜授道:“李凌于岁末风雪夜,为世子玄业剖析‘固本培元’之政道,恰逢长安帝崩之讯,北地外松内紧,静待时变。”

    (第三百四十章 完)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