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 > 第132章 东北最强“盲流”天团:被燕国打工人打崩的草原豪强

第132章 东北最强“盲流”天团:被燕国打工人打崩的草原豪强(2/3)

错,挺上道,是我们的朋友了!”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亲手培养一个未来会把自己吊起来打的“终极BOSS”。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段特殊经历,让秦开成为了整个战国时期最了解东胡的“首席东胡分析师”。

    后来,他大概率找到了机会,逃回了燕国,或者被燕国赎了回来。

    当他再次站在燕国的朝堂上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公子哥,而是一个满级毕业、带着一身草原气息和无数情报的“东胡克星”。

    燕昭王看着这个脱胎换骨的臣子,眼睛亮了:“爱卿,你在东胡那边……调研得怎么样?”

    秦开微微一笑:“陛下,臣已深知胡人之虚实。给臣一支军队,臣可为陛下北却东胡千里,开疆拓土!”

    雷霆一击:打工人の完美逆袭——

    燕昭王晚期,燕国经历了一段中兴时期,国力有所恢复。

    终于有精力来处理北边的老冤家了。

    于是,大将秦开,率领燕国大军,北伐东胡!

    这场战役,史书记载极其简略,就一句话:“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但这句话信息量爆炸!

    一个“袭”字,道尽了精髓。

    这绝对不是正面硬刚的消耗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般的奇袭。

    秦开太了解东胡了:

    ? 他知道东胡各部落在哪里过冬,哪里是他们的软肋。

    ? 他知道东胡军队的作战习惯,如何利用他们的傲慢和松懈。

    ? 他甚至可能知道哪些小路可以直捣黄龙。

    这场面,简直就是开了全图挂和透视挂去打游戏!

    想象一下东胡那边的场景:

    东胡首领正在帐篷里喝着酒,唱着歌,突然有人来报:“报——!燕国人打来了!”

    首领:“慌什么?燕国人哪次不是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让他们来!”

    过了一会儿又报:“报——!他们没走寻常路!快到我们大营了!”

    首领:“???”

    又过了一会儿:“报——!顶不住了!他们好像对我们家了如指掌啊!领头那个将军看着还有点眼熟!”

    等东胡首领看清楚领军大将正是当年那个“人质”秦开时,估计一口老血喷出来:“秦开!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不对,你本来就是卧底啊!”

    毫无准备的东胡大军,在燕国经过商鞅变法式改革后的精锐军队面前,被打得溃不成军,一路向北疯狂逃窜。

    史载“东胡却千余里”,也就是说,秦开一路追着东胡的屁股打,把他们往北撵了一千多里!

    直接从辽西、辽东地区,赶到了更北方的苦寒之地(大概今天吉林、黑龙江更北的地方)。

    胜利果实:燕国的“东北大开发”———

    秦开这一仗,打出了燕国百年安宁,更打出了中国历史上对东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开发。

    赶跑东胡后,秦开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操作:

    1. 修筑长城:为了防止东胡卷土重来,他主持修筑了燕国的北长城,从今天的河北一直修到了辽宁。这道长城,成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2. 设置郡县:在新夺取的广袤土地上,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这可是实打实的行政管辖,不是抢完就走。尤其是辽东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原王朝的统治首次系统地延伸到了辽东半岛。

    3. 移民实边:从燕国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新领土,开垦土地,建立城镇。从此,东北大地深深地烙上了华夏文明的印记。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燕国从一个被东胡骚扰的“受害者”,一跃成为了雄踞北方、拥有战略纵深的大国。

    而这一切的总工程师,就是那位曾经的人质——秦开。

    他堪称战国最成功的“打工人”之一,一次出击,就给老板开疆拓土千里,设立了五个郡的“新分公司”。

    大哥的落幕与历史的尘埃——

    经此一役,东胡这个“东北初代大哥”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了战国舞台的中央。

    他们虽然后来还在历史中出没(比如秦末汉初又蹦跶起来,去欺负匈奴,问冒顿单于要宝马、要老婆,结果被冒顿彻底打崩,分裂成了乌桓和鲜卑),但在战国后期,他们已经无法再对燕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了。

    秦开破东胡的故事告诉我们:

    1. 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人质:他可能是来你这里读博的,学成归来第一个揍你。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开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3. 最大的优势可能变成最大的弱点:东胡对地形的熟悉,被更熟悉的秦开反向利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