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眼与壁厚不均的攻克细节(2/2)
冷却后敲碎砂型,一个壁厚均匀的锅炉外壳赫然出现!老周用黄铜卡尺测量不同部位的壁厚,最厚处三寸二分,最薄处二寸八分,误差仅四分,远低于图纸要求的 “误差不超过一寸”。他激动地拍着王铁匠的肩膀:“老王,你这‘导流’的法子,比我抡十年大锤都管用!”
在一次次试验中,工匠们还总结出许多实用的 “土规矩”,写在木板上,挂在工棚里,成了后续铸造的 “金科玉律”:
?“三查砂型”:填砂前查砂料配比(用秤称取,确保细砂、中砂、粗砂比例准确),夯砂后查透气孔(用细铁丝插入,确保孔道通畅),浇铸前查挡渣坝(用手指摸,确保高度一致)。
?“两看铁水”:看颜色(铁水呈亮白色时温度最高,适合浇铸;呈暗红色时温度过低,需重新加热),看流动(铁水倒入浇道时,若表面无气泡、流动平稳,说明杂质少;若冒泡、流动卡顿,需清理流道)。
?“一测壁厚”:每个铸件冷却后,都要用卡尺测量至少五个部位的壁厚,记录在本子上,若误差超过五分,就分析原因 —— 是砂型紧实度不够,还是浇铸速度太快,下次改进。
这些 “土规矩” 没有高深的理论,却都是工匠们用汗水换来的实战经验。工棚角落的废品堆里,渐渐少了新的铸件,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写满数据的纸片,和一个个表面光滑、壁厚均匀的 “合格件”。当第一台锅炉的外壳和气缸都达到要求时,老周把所有工匠召集起来,指着这两件 “铁牛” 筋骨,声音沙哑却充满自豪:“咱们跟砂眼、壁厚不均斗了一个月,现在,是它们服软的时候了!”
阳光透过工棚的天窗,洒在乌黑的铸件上,反射出冷硬的光泽。这些曾经让工匠们头疼的缺陷,在匠心与协作的打磨下,终于被一一攻克,为 “铁牛” 的诞生,铺就了坚实的第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