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师傅瞪着木板上那简洁却极具说服力的线条,又看了看叶梦珠坚定的眼神,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不知该从何说起。他从事造船行业几十年,对船舶的特性有着本能的感知,叶梦珠画的线条和分析的道理,隐隐契合了他多年来在海上的一些模糊感受。最终,他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咕哝着:“……&bp;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心里,总是不踏实……&bp;毕竟,这是从未有人试过的船型啊&bp;。”
另一处工棚里,关于船舶动力的争论更为激烈。工棚内闷热异常,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煤炭的味道,一台蒸汽机的原型机正轰隆作响,巨大的飞轮在皮带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带动着旁边一台巨大的锯木机不停工作,木屑如同雪花般飘落。但这台蒸汽机体积庞大笨重,像一头钢铁巨兽,占据了工棚的大半空间,若直接装到船上,几乎要占据大半个货舱,根本无法留出足够空间装载火炮、弹药和船员生活物资&bp;。
“缩小!必须缩小体积!不然这船造出来,是运煤的货船还是打仗的战舰?”&bp;一个负责动力系统的工匠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大声喊道。他叫王工,是团队里负责蒸汽机改进的核心人物,此刻他眉头紧锁,盯着蒸汽机上复杂的管道和庞大的锅炉,满脸焦急。
“谈何容易!”&bp;他的同伴李工几乎是吼着回答,李工手里拿着一把扳手,正在检查蒸汽机的气缸,“锅炉压力要保证,不然动力不足;气缸密封必须严密,稍有泄露,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还有传动效率,齿轮、皮带的配合一丝都不能差……&bp;哪一处缩减不得当,这东西就成了一堆无法运转的废铁!我们已经尝试缩小三次了,每次要么动力下降一半,要么故障频发,根本没法用!”
这时,旁边一个年轻的学徒小声提议:“要不……&bp;我们还是以风帆为主,蒸汽机只在无风的时候或者接敌作战的关键时刻辅助一下?这样蒸汽机不用造太大,也能节省煤炭,船上还能多装些风帆,安全性也更高&bp;。”
叶梦珠恰好走进工棚,听到这话,立刻断然否定:“不行!林大人要的是绝对的速度优势和战术主动权,不能寄望于老天爷刮风!战场之上,瞬息万变,若是在关键时刻没有风,我们的船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只能被动挨打!必须造出全蒸汽动力,或者至少是主蒸汽动力的战船!体积问题,我来想办法。”&bp;她的目光扫过蒸汽机的每一个部件,脑中飞速计算着高压锅炉的可行性&bp;——&bp;通过提升锅炉压力,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保证动力;思考着复合式气缸的布局&bp;——&bp;将多个小型气缸组合,替代原本庞大的单气缸,既能节省空间,又能提升传动效率。每一项改进,都是跨越时代的挑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他们自己一点点摸索、尝试&bp;。
与此同时,林宇并未亲临船坞指手画脚,他深知专业的事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的战场在书房和沙盘前,在这里,他为整个造舰计划指明方向。他给了叶梦珠最大的权限和资源支持&bp;——&bp;无论是稀缺的铁料、优质的木材,还是经验丰富的工匠、充足的粮饷,只要叶梦珠开口,他都会尽全力调配。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最关键的方向性指引&bp;——&bp;那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模糊却至关重要的&bp;“概念”:水线装甲带,在船体水线附近加装厚重的铁板,抵御敌人火炮的轰击;旋转炮塔,让火炮可以灵活转动,扩大射击范围;线膛炮的优势,通过在炮管内刻制膛线,提升炮弹的射程和精度……&bp;林宇将这些超前的概念,转化为叶梦珠和工匠们能够理解和尝试的具体课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向着目标迈进&bp;。
“梦珠,”&bp;在一次短暂的会面中,林宇指着书房内巨大沙盘上代表荷兰战舰的小模型说道。那沙盘制作得极为精细,山川、河流、海洋、港口一目了然,荷兰战舰的模型高大威武,上面插着小小的&bp;VOC&bp;旗帜,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我们的船,不必追求与它们巨舰一样的大小和载炮数量。我们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