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险滩;负责吊骡马的队员则冒着被水流冲走的风险,在悬崖边来回忙碌,将一匹匹骡马和空驮子安全吊过峡谷。雨水越下越大,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直到夜幕降临,他们才终于有惊无险地穿过了&bp;“一线天”&bp;这最危险的路段。
当队伍抵达与滇黔土司约定的交接地点&bp;——&bp;一处隐蔽的山间驿站时,已是深夜。驿站里,土司派来的代表早已等候在那里,看到&bp;“山魈”&bp;一行人浑身是泥、疲惫不堪的模样,眼中露出了敬佩之色。交接过程简单而迅速,“山魈”&bp;将带来的铁锭、硫磺和良种交给土司代表,换回了几车能够救命的粮食和些许用于制造武器的矿石。
清点人数时,“山魈”&bp;才发现,队伍里少了一个人&bp;——&bp;在通过&bp;“一线天”&bp;时,一名负责殿后的队员,因为栈道突然坍塌,失足坠入了湍急的河流,再也没能上来。还有三名队员在途中被滚落的山石砸伤,手臂和腿部缠着厚厚的绷带,渗出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刷干净,只留下深色的印记。
驿站的篝火旁,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沉默地吃着干粮。没有人说话,空气中弥漫着悲伤与疲惫,却没有一丝抱怨。“山魈”&bp;看着眼前这些满身伤痕却依旧眼神坚定的队员,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一路的牺牲与艰辛,只是开辟&bp;“盐铁棉粮之道”&bp;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险路要走,更多的困难要克服。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像这样一点点地运送物资、积累力量,星星点点的&bp;“火种”&bp;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打破郑芝龙的经济封锁,为蜀地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