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到处说,知道吗?”
陈砥见母亲神色严肃,乖乖点头:“孩儿知道了。”但他随即又忍不住好奇,“娘亲,父亲会把他抓起来吗?”
崔婉轻轻叹了口气,将儿子揽入怀中:“父亲会处置妥当的。砥儿只需记住,我们安心待在府中,不让父亲分心,便是最好的帮忙。”
晚些时候,陈暮回到后宅,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崔婉接过他的外袍,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将白日里陈砥的话转述了一遍。
陈暮听后,笑了笑:“童言无忌。不过,连府中侍卫都在议论,看来这蒋干,倒是搅动了不少人心。”
崔婉担忧道:“夫君,此人……是否会带来麻烦?”
陈暮握住她的手,宽慰道:“放心,不过一跳梁小丑,翻不起大浪。曹操想用他来探我虚实,我便让他看个明白,也好叫许都那位知道,我这建业城,非是他派一两个说客便能动摇的。”话虽如此,他眼底深处的那抹凝重,却并未完全散去。他深知,蒋干背后,是曹操那双时刻注视着自己的眼睛,以及北方庞大的战争机器。
数日后,由徐元出面,在建业城中一处景致清幽的别苑,举办了一场士林雅集。受邀者除了江东本地的一些名士、才俊,赫然也包括了客居京口的蒋干。
蒋干欣然赴约。他正愁难以接触到江东的核心士人圈子,此等公开场合,正是他观察、试探的良机。
雅集之上,丝竹悦耳,酒香四溢。文士们吟诗作赋,高谈阔论,话题从经史子集渐渐延伸到时局政事。
蒋干风度翩翩,言辞雅致,很快便与几位江东名士相谈甚欢。他言语间,不免提及北方曹操的“求贤若渴”、“扫平群雄、匡扶汉室之志”,又似无意间问及江东士人对陈暮新政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展望。
在座江东士人,反应不一。有人对蒋干所言不置可否,只谈风月;有人则对陈暮新政带来的变化表示认可,认为其“革除积弊,颇有气象”;亦有少数人,言语中透露出对北方文化的向往,或对新政中某些触及自身利益的条款隐有微词,但皆不敢深言。
徐元坐于主位,澹笑风生,巧妙引导着话题,既不让场面冷落,也不让蒋干过于深入。他安排的人则混迹其中,时而附和蒋干,透露些“我军虽强,然北地苦寒,将士多有思归之意”,或是“荆州降将与江东旧部,相处未必融洽”之类的半真半假的信息。
蒋干表面上应对自如,心中却念头急转。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信息,但也感到了一丝无力。江东士人虽非铁板一块,但对陈暮的统治,大多数人似乎选择了接受甚至认同,至少表面上如此。想要找到像当年劝降周瑜那样的突破口,看来难如登天。而且,他隐隐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周围的许多目光,似乎都带着别样的意味。
雅集散后,蒋干回到驿馆,独坐灯下,眉头紧锁。他提笔欲向江北写信,却又迟疑落下。此番渡江,所见所闻,陈暮势力之稳固,远超预期。是如实禀报,还是……他需要更确切的证据,或者,等待一个可能出现的变数。
而与此同时,蒋干在雅集上的所有言行,包括他与每一个人的交谈细节,都已整理成册,送到了陈暮的书房。
江风拂过建业城,带来北方的寒意,也带来了山雨欲来的气息。蒋干这颗石子,已然投入江东的水潭,涟漪正在扩散,只是这涟漪最终会涌向何方,尚在未定之天。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