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魏砥 > 第378章 曲阿整军

第378章 曲阿整军(2/2)

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亮又看向李严:“方正(李严字),成都至汉中之金牛道、米仓道,需再加拓宽平整,确保粮秣军械转运畅通。另,于葭萌关、白水关等地,增设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李严沉稳应下。

    除了内政,诸葛亮也未放松对军队的整训。他提拔了如王平、张嶷等一批忠诚且富有潜力的中下层将领,令其严格操练士卒。同时,大量制作“元戎弩”、改良铠甲,提升军队装备水平。

    对于江东的动向,诸葛亮保持着密切关注,但并未做出过度反应。他深知,此刻任何不必要的刺激,都可能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喘息之机。他只是密令驻扎在巴郡、白帝城的陈到等人,加强戒备,同时通过糜竺等人建立的商业渠道,不动声色地收集着江东的情报,尤其是关于关羽近况的消息。

    成都,如同一只蛰伏的巨兽,在沉默中积蓄着力量。

    天下虽三分,商旅却从未断绝。尤其是在长江水道,以及连接益州与江东的崎区山路上,总能看到商队的影子。

    糜竺,作为陈暮集团中专司商贸的市舶司使,其麾下的商队网络愈发庞大。这一日,一支自益州返回的商队带来了成都的最新消息,同时也带回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自称来自荆州、欲前往建业探亲的老者。

    商队首领按例向糜竺汇报,并提及了这位老者:“……其人言谈举止,不似寻常商贾百姓,虽刻意掩饰,然目光敏锐,对沿途关隘、市镇风貌颇为留意。且,他持有益州别驾张松族侄的名帖。”

    糜竺闻言,神色一动。张松?那可是刘备入蜀的关键人物之一,虽已病故,但其家族在蜀中仍有一定影响力。此人此时借商队之名欲往建业,绝非探亲那么简单。

    他并未声张,只是吩咐道:“好生安置,依常例盘查,若无违禁,便准其随队前行。然,派人暗中留意其一举一动,抵达建业后,立刻报于庞军师知晓。”

    糜竺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诸葛亮释放的一个信号,一种在官方渠道之外的、更为隐秘的接触试探。他立刻将此事密报给了庞统。

    庞统得报,捻须轻笑:“孔明果然沉不住气了。也罢,且看看他派来的这只‘信鸽’,究竟要传递何种消息。”他下令暗卫,对此人进行严密而不露声色的监控,并设法探知其真实目的。

    商队继续东行,混在其中的老者,看似平静,实则心中也充满警惕与盘算。江风凛冽,吹动着商队的旗帜,也吹动着三方势力之间,那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一丝暗流,已在这看似平常的商旅往来中,悄然涌动。

    年关将近,建业城内开始有了些许节日的氛围。但镇南大将军府内,依旧是一片繁忙景象。

    陈暮听取了庞统关于“益州来客”的汇报,以及徐元关于内政推进、陆逊关于江东整合、黄忠关于曲阿防务的详细陈述。

    “看来,孔明是坐不住了,想通过非正式渠道,探探我们的口风,尤其是关于云长将军。”陈暮澹澹一笑,“士元,此事由你全权处置,把握好分寸。既不必过于热情,让其觉得有机可乘;也不必过于冷澹,断了这条联络线。云长,现在是我们手中一张重要的牌,不可轻动。”

    庞统点头:“统明白。必叫其知难而退,又存一线之想。”

    陈暮又看向徐元与陆逊:“内政与整合,乃砺剑之基,不可有丝毫松懈。开春后,各项新政需见到更大成效。”

    “诺!”

    最后,陈暮的目光投向东方,虽然隔着重重屋宇,他仿佛能看到曲阿城头黄忠那挺拔的身影,能感受到那道正在成型的坚固防线。

    “有汉升将军坐镇东方,我确实安心不少。”陈暮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由衷的欣慰,“传令下去,年节犒赏,曲阿、丹阳、牛渚诸军,加倍拨付。让将士们知道,他们的辛苦,孤都记在心里。”

    随着黄忠到位,内部调整初步完成,各方动向也渐趋明朗,陈暮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他深知,眼前的平静只是暴风雨的前奏。但他已做好了准备,握紧了手中正在被反复磨砺的“剑锋”,等待着劈开江淮迷雾的那一刻。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