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魏砥 > 第402章 蜀中风雨

第402章 蜀中风雨(2/2)

水陆配合的战术。

    这些改变,起初引来了不少荆州老兵的抵触和益州新兵的不适应。

    “少将军,咱们当年跟着君侯,靠的就是一股血气,一把大刀!整日里排队列、练跑步,有何用处?”一名满脸虬髯的军侯抱怨道。

    “就是,那些江东娃子,不过是仗着船坚炮利罢了!”

    关平没有动怒,他看着这些曾随父亲出生入死的旧部,沉声道:“诸位叔伯!昔日勇武,自是根本!然如今之世,非比往日!曹军铁骑犀利,江东水军纵横,我辈若只恃血气之勇,如何克敌制胜?父亲……父亲亦是因为……”他声音哽咽了一下,没有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关羽的处境,虽然有江东援救,但其军队战术、装备与曹陈的差距,亦是重要原因。

    关平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我等效忠大王,志在兴复汉室!岂能固步自封?练好队列,方能如臂使指;强健体魄,方能持久作战;精通弩射,方能远距杀敌!此非怯懦,乃是智者之勇!望诸位叔伯助我!”

    他言辞恳切,又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加之刘备的明确支持,改革的阻力渐渐减小。军营的风气开始悄然转变,一种更加注重纪律、协同与技术的氛围,正在这支军队中慢慢形成。关平,正试图将江东带来的冲击,转化为蜀军自身蜕变的动力。

    数日后,刘备轻车简从,在诸葛亮与少数侍卫的陪同下,北上巡视至剑阁。这里山势险峻,关城雄壮,是抵御北方之敌的天然屏障。

    站在剑阁关头,凭栏北望,但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一条蜿蜒的栈道如同细线,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那条路的尽头,是汉中,是五丈原,是正在与曹军对峙的漫长战线。

    “孔明,你看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刘备慨叹,“然则,若困守于此,纵有山川之险,终非长久之计。汉室陵迟,天下倾覆,孤……心实难安。”

    诸葛亮立于身侧,羽扇轻摇:“主公,蜀道虽难,然高祖亦曾据此而王天下。关键在于蓄力待时。如今我益州,需外结盟友,内修政理。农桑不可废,盐铁需增产,府库当充盈。待民富国强,兵精粮足,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出汉中向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他的话语,总是充满理性与长远的规划,如同给焦躁的刘备服下一剂清凉散。

    刘备沉默良久,目光依旧望着北方,忽然道:“孔明,若……若云长能归来,以他之勇,士载(指邓艾,刘备想关羽归来之时,还能把邓艾一并带回)之智,再加上你之谋略,三路并进,则中原可图否?”

    诸葛亮微微蹙眉,他明白刘备始终放不下关羽,甚至将军事上的设想也与关羽的归来绑定。这固然是兄弟情深,却也可能是战略上的隐患。

    “主公,”诸葛亮谨慎地选择着词语,“用兵之道,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云长若能归来,自然如虎添翼。然如今之势,曹魏势大,江东虎视,时机未至,仍需忍耐。”

    刘备叹了口气,不再说话。他知道孔明是对的,但他心中的那团火,却从未熄灭。他渴望兄弟团聚,渴望挥师北伐,渴望那面“汉”字大旗,能重新飘扬在洛阳的上空。

    山风猎猎,吹动着他已见花白的鬓发。这位年近花甲的汉中王,站在险峻的剑阁关上,眺望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北方故土,心中充满了壮志与隐忧,希望与无奈。

    回到成都时,已是深夜。天空中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王府的屋檐,更添几分清冷与寂寥。

    刘备没有睡意,独自在书房中,对着摇曳的烛火,看着那幅巨大的舆图。益州被群山环抱,看似安稳,却也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东边,是态度暧昧、实力强劲的江东;北边,是势同水火的强魏;南中之地,虽已平定,却仍需分兵镇抚。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代表荆州的那片区域,尤其是那个标注着“江陵”的地方。那里,曾是他事业的起飞点,也是二弟关羽威震华夏的舞台,如今,却已物是人非。

    “云长……三弟……”他低声呼唤着兄弟的名字,声音在空荡的书房里显得格外苍凉。他想起桃园结义时的誓言,想起一路走来的艰难坎坷,想起如今的天各一方。

    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如同这冰冷的夜雨,渗透进他的骨髓。他拥有王位,拥有臣属,拥有土地,但他最珍视的兄弟情谊,却支离破碎。匡扶汉室的重担,更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大王,夜深了,该安歇了。”内侍小心翼翼地在门外提醒。

    刘备恍若未闻,依旧枯坐在桉前。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射在墙壁上,随着火焰的跳动而摇曳不定。

    西川的夜雨,缠绵不绝,仿佛在诉说着这位乱世王者内心无尽的忧思与挣扎。未来的路,究竟在何方?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