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魏砥 > 第441章 江陵课业

第441章 江陵课业(2/2)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陈砥问道。

    “主公与元直先生已在商议对策。或可加大与交州、南洋的海贸,开辟新的财源与物资渠道。同时,令霍峻、朱桓择机反击,打击臧霸气焰,确保海路安全。”赵云道,“至于西蜀,既然他沉默,我们便以静制动。关将军在江东一日,便是我们手中最重要的筹码之一。眼下,巩固自身,静观其变,方是上策。”

    陈砥默默点头,将江北的经济封锁与西蜀的沉默记在心中,这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江陵的日子并非全是紧张的课业与沉重的局势。偶尔,赵云也会带陈砥微服出行,体察荆南民情。

    这一日,两人身着便服,只带了数名亲卫,来到江陵城外的鱼米之乡。但见阡陌纵横,桑田如织,农夫于田间劳作,孩童在村口嬉戏,一派安宁景象。

    行至一处集市,人声鼎沸,物产倒也丰富,可见荆南在赵云治理下,民生还算安定。在一处书肆前,陈砥被一阵清越的琴声吸引。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青衫文士,正在肆内抚琴,琴音淙淙,透着一股澹泊与宁静。

    赵云见陈砥驻足,便道:“此乃荆楚名士,蒯越之侄,蒯良之子,蒯祺。其家学渊源,却淡泊名利,在此隐居授徒。”

    蒯氏乃是荆州大族,与蔡氏、黄氏等并称,在荆州根基深厚。陈砥知道,父亲能迅速稳定荆州,与妥善处理与这些本地大族的关系密不可分。

    两人走进书肆,蒯祺停下抚琴,起身相迎,神态从容,不卑不亢。他显然认出了赵云,但对陈砥的身份似有猜测却未点破。

    “赵都督大驾光临,蓬荜生辉。”蒯祺拱手道。

    赵云还礼:“偶闻祺公子雅奏,特来叨扰。”

    三人坐下叙话,蒯祺谈吐风雅,于经史子集、荆楚风物皆有独到见解,却不涉时政。陈砥静坐旁听,获益良多。他感受到这些本地士族身上,既有文化传承的底蕴,也有对时局审慎观望的态度。安抚、任用、乃至制约这些地方势力,同样是未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辞别蒯祺,回府路上,赵云对陈砥道:“蒯氏此类士族,盘根错节,影响深远。用得好,可助你安定地方;用不好,则成肘腋之患。当年刘景升(刘表)能据荆州,倚仗的便是这些人。如何与之相处,公子日后需细细思量。”

    时光在充实的学习与观察中悄然流逝。陈砥的学识、武艺、见识,乃至心性,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却又深刻的蜕变。

    这一日晚课,赵云与他推演当年赤壁之战后的天下局势。

    “……若当时孙刘联盟破裂,曹操趁机南下,江东能否独存?”赵云设问。

    陈砥沉思良久,方缓缓答道:“赤壁之战,胜在火攻奇袭与曹军不习水战。若孙刘内讧,曹操必吸取教训,稳扎稳打,或绕道合肥,或由襄阳南下,江东两面受敌,纵有长江之险,亦难持久。故,联盟之势,关乎存亡。”

    “然如今,联盟名存实亡,又当如何?”赵云追问。

    陈砥目光闪动,结合近日所学所思,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曹魏势大,孙刘弱,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如今三方鼎立,强弱之势已变。我江东据有荆扬交,根基渐固。与蜀汉之盟,已非存亡所系,而是利益权衡。当前大敌,仍是北方的曹魏。与蜀汉,即便不能恢复旧盟,亦需避免全面为敌,争取其至少中立,使我可全力北向。交州之事与霍弋接触,便是此意。待北定中原,则…天下大势,再另作计较。”

    他顿了顿,补充道:“然与蜀汉关系之关键,仍在云长叔父。如何妥善处置,既全父亲与叔父香火之情,又不损我江东利益与威严,还需…寻一万全之策。”

    这番分析,已初具战略眼光,不仅看到了眼前的敌人,更考虑了长远的格局与复杂的利益纠葛,甚至触及了关羽这个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赵云看着烛光下少年认真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潜龙在渊,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其清音虽稚,已渐有穿云裂石之势。他知道,是时候将更重要的东西,传授给他了。

    “公子所言,已得大势三昧。”赵云温言道,“从明日起,我们开始学习…军阵推演与沙盘作业。你要学的,不再是如何为将,而是…如何为帅。”

    陈砥精神一振,他知道,这意味着他的课业,进入了全新的、更核心的阶段。未来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但他已准备好,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