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开局结拜关羽,专刀天选者 > 第192章 州牧之议

第192章 州牧之议(1/2)

    刘焉躬身道:

    “臣有一策,或可两全其美。

    陛下可效仿上古旧制,复设‘州牧’一职,权责重于刺史,总揽一州之军政大权。

    可将此要职,授予功勋最为卓着之大臣,令其镇守紧要州郡。”

    他具体阐述道:

    “譬如,益州如今板楯蛮乱未平,正需重臣镇抚;

    幽州北接胡虏,屡遭侵扰,需大将坐镇;

    豫州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乃天下腹心,需能臣经营;

    荆州地域辽阔,南抚蛮夷,亦需干吏管辖。

    以此四州为重,设州牧守之,既可酬谢大功,又能借其力为陛下平定地方、拱卫社稷。”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条关键建议:

    “此外,陛下可准许州牧自行辟召掾属,于州牧之下增设长史、司马、别驾、治中等佐官。

    如此,那些功勋稍次者,便可由州牧量才录用,安置于各州。

    朝廷既不必耗费大量钱帛,又可妥善安置功臣,更能加强地方治理,岂非一举数得?”

    刘焉此议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对刘宏而言,这似乎是个既能省钱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他隐约觉得,将如此大权下放地方,似乎……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短暂的沉寂后,司徒袁隗眼中精光一闪,率先反应过来。

    他立刻意识到,这“州牧”之位,权柄远胜刺史。

    若能由亲近袁氏之人担任,对家族势力的扩张将有无可估量的好处!

    他迅速与身旁的太仆黄琬、宗正刘虞交换了一个眼色,三人瞬间达成共识。

    袁隗当即出列,朗声道:

    “陛下!刘太常所议州牧之制,老臣以为,实为安邦定国之良策!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为严肃,

    “州牧总揽一州军政,位高权重,非同小可!

    若所任非人,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反为朝廷之患!

    故臣以为,此职非功勋卓着、德高望重者,或忠心耿耿之宗室子弟,不可轻授!”

    黄琬立刻接口,意有所指:

    “袁司徒所言极是!此次平乱,功绩最为彪炳者,当属南阳太守、宗室之后刘俊!

    其勇略过人,更兼忠义之心,可当此大任。

    至于其余人等,虽有微功,然或资历尚浅,或非刘氏宗亲,恐难服众,万万不可骤登此位!”

    刘虞也顺势附和,强调宗室身份的重要性:

    “陛下,州牧乃一方诸侯,非皇亲国戚、社稷重臣,不足以镇守。

    刘俊将军乃帝室之胄,功盖当世,正是最佳人选。”

    他们的意图很明显:抢先堵住宦官集团的路,将州牧的资格限定在“功高+宗室”的狭窄范围内。

    确保这块蛋糕落在他们能够影响的大臣手中,同时为同为宗室且关系密切的刘虞等人争取机会。

    提出此议的刘焉,自然明白袁隗等人的心思,但他本就有自己的打算。

    他微微一笑,顺势推舟:

    “诸位公卿言之有理。焉亦以为,刘俊将军平定张宝,首功至伟。

    可委以荆州牧之重任,镇守南疆,抚慰蛮夷,最为妥当。”

    他话锋一转,开始为自己和盟友谋划,

    “此外,幽州毗邻胡虏,需宗室重臣坐镇,宗正刘虞大人德高望重,正可出任幽州牧;

    豫州乃天下中枢,黄琬大人老成持重,可任豫州牧,拱卫京畿。”

    最后,他一脸正气的说道,

    “至于益州,蛮乱频仍,山高路远,需得力干员不畏艰险,前往镇抚。

    焉不才,愿为陛下分忧,请任益州牧!”

    张让、曹嵩等宦官见世家集团迅速抱团,瓜分要害州牧之位。

    心知难以正面抗衡,便转而开始在其余官职的分配上争取利益,一时间殿内争论不休。

    各方势力围绕着官职、地盘,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博弈。

    龙椅上的刘宏,听着下面重臣的讨价还价,只觉得头昏脑胀。

    他既希望尽快了结封赏之事,又对州牧权力过大心存疑虑。

    但眼见袁隗、刘焉等重臣意见趋于一致,且提出的候选人多为宗室或高门,似乎也挑不出太大毛病。

    在各方势力的拉扯和妥协下,他最终做出了决断。

    “众卿不必再争了!”

    刘宏提高声音,压下殿内的嘈杂,

    “朕意已决!就依刘焉所奏,复设州牧,并如下封赏!”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宣布一连串重要任命:

    “擢升南阳太守刘俊为骠骑大将军,兼任荆州牧,总督荆州诸军事!”

    “任命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平定板楯蛮乱,安抚西南!”

    “任命宗正刘虞为幽州牧,镇守北疆,防御胡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