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运河(2)

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运河(2)(1/3)

    杨汲被赵煦盯得有些头皮发麻,还以为赵煦是嫌人工太多,成本太高,赶紧低头道:“陛下,若朝廷能发兵马助役的话,工时必将大大缩短!”

    “嗯!?”赵煦的眼睛眯起来。

    他自然明白杨汲的意思——调厢军去免费凿河。

    厢军,是大宋朝最好用的牛马。

    待遇差、地位低、装备少。

    哪怕在东南六路这样的富裕之地,养一个厢军,一个月的开支,顶天也不过一两贯!

    就这,还要被人层层吸血。

    地方州郡上的厢军军官,基本都在吃空饷、喝兵血。

    这也就罢了!

    关键,上上下下的人,都拿着厢军当牛马用。

    比如说,好多官员家里的仆役、厨子、马夫,实际统统是厢军!

    地方监司,更是经常抽调厢军去给自己垦荒、种地。

    朝廷也没把厢军当人看。

    遇有修河、铺路、架桥、开矿的事情,雇不起民夫,就拿着厢军上。

    譬如说,之前的两次回河,死在堤坝上的基本都是厢军。

    所以也就难怪,大宋朝农民起义的次数,远不及兵士暴动多,在规模上更是远远被军士暴动给甩开!

    而且,经常一个比较有威信的大头兵或者低级军官,振臂一呼,就能拉起队伍,然后打穿州郡,甚至纵横数路。

    贝州王则、商州郭邈山、张海、兴化军邵兴、海州王伦……还有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被剿灭的那个巨匪王冲。

    这些起义军领袖,几乎都是军士或者中低级军官。

    除了这些震动天下,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大规模起义外。

    那些地方州郡中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兵士暴动,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可以这么说,有宋一朝,干赵官家最积极,同时也最勇敢的就是暴动的军士了。

    这些人只要起事,就几乎不可能被招安。

    一定会和赵官家死磕到底!

    譬如当年,郭邈山、张海起义失败后,残部撤入商洛群山,继续和赵官家干。

    直到赵煦开放登莱的金矿,诱其骨干,去其爪牙,又拿着汴京学府,给首领们洗白上岸的机会,这才让商洛的山沟沟安静下来。

    而军士暴动如此酷烈、强硬,和赵宋朝廷自己不讲信誉,多次屠杀接受招安的起义军有关。

    比如说——庆历八年的保州云翼军兵变,郭逵这个云翼军的老领导亲自入城当人质,拿着自己的名誉作保,说服起义军接受招安。

    但事后,负责镇压的富弼却翻脸不认人。

    不止屠杀了带头起事的三十二名云翼军军官,还将跟着他们一起起事的其他四百余名军士全部坑杀!

    他甚至,还想把被裹胁的两三千人一起屠杀!

    幸亏欧阳修当时也在,及时劝阻了下来。

    出了这档事后,再也没有傻瓜笨蛋军士,会轻易接受招安了。

    也正是因此,赵煦这一世,掌握权力后,在厢军问题上非常谨慎。

    他尽可能的避免朝廷招刺厢军。

    哪怕淮南大旱,迫不得已,招刺了一批厢军。

    但也特别下诏——勿刺面。

    并在灾后,立即裁撤了这些人,并妥善进行了安置——在家乡有田、有亲戚投靠的,发给盘缠,让他们回家。

    家乡无田也没有亲戚可以投靠的,特许进京,让他们来汴京城,给工坊主们打工。

    同时,他努力的在中央层面,尽可能的避免让厢军服役。

    无论是河北清淤,还是淮南抗旱。

    他都是让宋用臣,带着在京禁军们出去干活。

    而在京禁军,出了名的给钱才干活。

    而且他们也不怕有人敢克扣他们的钱——开玩笑,这些混账的祖先,都是从五代走过来的。

    谁要不开眼,吞了他们的钱,他们有的是办法,叫这个人后悔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州郡的厢军或者地方驻泊禁军,人微言轻,没有靠山,被人欺负了也就欺负。

    但在京禁军……

    都是爷啊!

    从来只有他们欺负别人,没人能欺负的了他们!

    关键,他们懂法,更清楚官场上的规矩。

    就算哗变、闹饷,也是很讲规矩的。

    连宰相们都拿他们没办法!

    只能乖乖给钱平事!

    当然了,这也和他们都是赵官家的自己人有关——这些混账的祖上,不是在陈桥给太祖卖过命,就是在太原城下给太宗流过血,搞不好可能还有人在高粱河,见过那一抹急速奔驰的驴车身影……

    至不济的那一批,也在澶州城里,和辽人对峙过。

    说起历代官家,那是如数家珍。

    赵煦上个月在金明池观争标的时候,就有混账在岸上嘻嘻哈哈的指指点点。

    嘴里说什么‘当年英庙入继,俺爹就在殿上,是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