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局选刘备,只有我知道三国剧情 > 第八百九十二章岌岌可危

第八百九十二章岌岌可危(2/3)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第一时间做出了最关键的决策——求援!

    “立刻选派两名最得力的斥候,骑上最快的马,携带我的亲笔求援信,分不同路线,火速赶往临江城,面呈烈王!将此处军情,一字不落地禀报主公!请求主公速发援兵!”

    邓艾的声音急促而坚定,他将写好的绢布密信郑重交给两名精干的斥候,眼中充满了期望与嘱托。

    这是阳平关能否守住的最大希望所在。

    送走信使后,邓艾立刻转身,面向关内所有将士,下达了全面备战命令。

    “全军听令!自即刻起,阳平关进入最高戒备!所有士卒,分为三班,轮流值守城墙,确保十二个时辰,城头视线所及之处,皆有我军的眼睛!

    绝不给曹军任何可乘之机!其余人等,抓紧最后时间,加固工事,搬运守城物资!”

    命令被迅速执行下去。原本还有些散漫的守军,在邓艾带来的援军带动和严峻的形势逼迫下,也终于打起了精神,开始按照分配,紧张而有序地忙碌起来。

    然而,邓艾清楚,仅仅依靠真实的防御和这点兵力,很难吓退或长时间阻挡曹军。

    他必须行险一搏,动用疑兵之计!

    “来人!立刻去搜集关内所有能找到的稻草、破烂衣物,越多越好!”

    邓艾下令。

    虽然不解其意,但士兵们还是很快行动起来。很快,大量的稻草和废旧衣物被堆积到校场上。

    邓艾亲自指挥士兵和征召来的民夫,将这些稻草捆扎成人的形状,套上破旧的军服,甚至给一些“稻草人”戴上斗笠,手持长长的竹竿。

    然后,他命人将这些制作粗糙但远看足以乱真的假人士兵,密密麻麻地布置在关隘城墙的垛口之后,以及关前一些视野开阔的高地上。

    从关外远远望去,只见关墙上“守军”林立,旌旗招展,俨然是一副重兵防守的架势。

    不仅如此,到了夜间,邓艾更是下令,在真实的巡逻队之外,在那些布置了稻草人的区域,也多点起大量的火把,并安排少量士兵时不时地移动一些稻草人的位置,或者制造一些声响,竭力营造出一种关隘之内兵力充足、戒备森严、日夜不息严防死守的假象。

    这一连串的虚张声势,果然起到了效果。

    两日后,由曹操麾下大将徐晃亲自率领的五千曹军先锋,如期抵达了阳平关外十里处。

    徐晃为人谨慎,并未贸然进攻,而是先派出斥候靠近关隘侦查。

    斥候回报。

    “将军,关墙上守军密集,巡逻队伍往来不绝,夜间亦是火把通明,似乎……守备极为森严,兵力恐怕不在我等之下。”

    徐晃闻言,浓眉紧锁,策马来到一处高坡,亲自眺望阳平关。

    果然见到关墙上人影憧憧,旌旗飘扬,确实像是有重兵把守的样子。

    他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怪哉!据之前情报,这阳平关守军不过千余,且装备废弛,士气低落,何时变得如此兵强马壮,戒备森严了?莫非是那顾如秉早有预料,在此设下了埋伏?”

    生性谨慎的徐晃,面对这看似铜墙铁壁的关隘,不敢轻易挥军进攻,生怕中了圈套。

    他下令全军在关外二十里处择地扎营,同时立刻修书,将阳平关的“异常”情况,快马加鞭禀报给后方的曹操,请求指示。

    曹军的犹豫不前,为邓艾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徐晃毕竟是沙场老将,其麾下也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

    在接下来一天的仔细观察中,一些细心的曹军校尉发现了端倪。

    一名校尉向徐晃禀报。

    “将军,末将观察许久,发现关墙上那些巡逻的士兵,似乎……有些不对劲。”

    “哦?有何不对劲?”

    徐晃追问。

    “将军您想,即便是再精锐的士卒,也需要休息轮换。

    可关墙上那些身影,从昨日到现在,几乎一直站在那里,动作僵硬,走动的路线也几乎一成不变。尤其是夜间,火把下的影子,看起来也颇为模糊、呆板。

    这……这不像是活人士兵能做到的。

    即便是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保持高度警惕巡逻,而不显丝毫疲态啊!”

    另一名军官也附和道。

    “是啊将军,若关内真有重兵,面对我军五千先锋,何须如此故作姿态?早该有所动作,或出击,或固守待援,岂会像现在这样,只摆出一副空架子?”

    徐晃听着部下的分析,再结合自己之前的观察,心中的疑虑越来越重。

    他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尔等所言有理!此必是邓艾那小儿的疑兵之计!关内定然空虚,他是在虚张声势,拖延时间,等待顾如秉的援军!”

    他当机立断,不再等待曹操的回信,召集众将下令。

    “邓艾用此雕虫小技,企图瞒天过海,简直是班门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