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如秉并非不心动,而是在权衡,在犹豫,或者说,是对他周瑜和其背后的孙坚,缺乏足够的信任。
“伯言,你以为烈王如今境况如何?”
周瑜忽然开口,声音平静。
陆逊放下手中正在查看的烈军制式弓弩,沉吟道。
“新都城垣残破,兵力折损严重,虽暂退曹军,实则外强中干,已是强弩之末。若曹操卷土重来,恐难久持。不过,烈王麾下将士用命,将领善战,韧性极强,且……那位姜维将军,似乎颇有潜力。”
周瑜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陆逊观察得很细致。
他并未急于再次向顾如秉进言,催促其下定决心执行焚粮之计。
相反,在接下来的两日里,他表现得极为配合与低调,主动协助顾如秉处理繁杂的战后事宜,从伤员安置、粮草调配到防务巡查,皆尽心尽力,展现出十足的联盟诚意。
然而,在这份“诚意”之下,周瑜那双锐利的眼睛,却在细致地观察着一切。
他漫步在残破的城墙上,看似在查看防务,实则是在评估守军士卒的真实状态——那些眼神中的疲惫是否难以驱散?
那些修补工事的动作是否充满了无力感?
他与负责后勤的军官“偶遇”交谈,关切地询问粮草、药材、箭矢的储备情况,暗自计算着顾如秉还能支撑多久。
他甚至在心中默默评估着张郃、邓艾、钟会等将领的能力与风格。
这一切的观察与评估,最终都指向一个目的——重新衡量顾如秉的价值与潜力。
在他出发前来益州之前,一个绝密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他的手中。
吴王孙坚,已然与蓬莱达成了某种合作,甚至签署了那份据说蕴含天道之力的契约,承诺助蓬莱夺取凉州!
得知此事时,周瑜心中是极度震惊与不安的。与虎谋皮!
蓬莱展现出的力量太过恐怖和不可控,远非曹操甚至顾如秉可比。
一旦让他们顺利拿下凉州,势力膨胀,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与顾如秉接壤的安罗帝国,恐怕首当其冲!届时,来自蓬莱的压力,将远比现在面对顾如秉要大得多,甚至可能危及国本!
他内心深处是抗拒与蓬莱合作的。
但他更清楚,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根本无法改变孙坚的决定。
那封来自颍川荀氏、牵扯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信,以及那神秘契约的约束力,如同两道枷锁,已经将孙坚,乃至整个安罗帝国,暂时绑在了蓬莱的战车之上,几乎没有反悔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