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古穿今之补刀影后 > 第一百一十八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2/3)

是刚把这个意思跟王大有一提,王大有就连连摇头,不肯照大家的意思办。后来经不住大家左劝右劝,好歹,有人甚至以利害相,最后王大有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但是接下来谈金银财物时,王大有要的数目过高,邻居们一时拿不出来,后反复与王大有商量,王大有却一步不退,坚持一文钱也不能少,双方僵持住了。

    正在这时,不知谁将此事泄漏了出去,当地也听了,便派衙役将众人和王大有一齐抓到县衙,虽然严刑拷打,众人仍然答不出王乙的脑袋在哪里。于是县令更加怀疑王乙是被众人所杀,将脑袋藏到了什么地方。认为不动大刑,这些刁民便不会招供,便越加严刑逼供。有的人受不了酷刑,便承认是自己杀的王乙,但一问王乙的脑袋在哪儿,仍然不出。不出又挨打,挨打挨不过,就乱一个地方,县令派衙役去找,依然踪影不见。王乙的脑袋找不着,不能结案,众人们只好在狱里苦度时光。日久长,有两三个年岁大身体不好的人因为连气带怕,竟然病死在狱里了。这件案子便成了一件久悬未决的疑案。

    几个月过去了,灌阳县换了个县令,新县令叫杜耳,手下有个师爷叫刘世兰。刘世兰精明强干,遇事深思熟虑,杜耳解决过不少疑难问题。刘世兰跟着杜耳来到灌阳后,一直忙着帮杜耳处理前任县令留下来的各种疑案。

    有一,当他翻到有关王乙一案的卷宗时,不禁沉思起来。经过再三思考反复推敲,他去找杜耳,并对他:“我看此案有可疑之处。”

    杜耳间:“何处可疑”

    刘世兰很有把握地:“众人为王大有一案被捕下狱,都曾被严刑拷打,甚至还有几人为此案病死狱中,但王乙的脑袋仍然没有找到。看来邻舍们确实不知情,不应当再去拷问他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

    杜耳又问:“你看该从哪方面入手”

    刘世兰:“我看王大有这个人贼眉鼠眼,面带奸诈之色,不象忠厚的人。再,王大有也是一个身无分文靠卖力气为生的穷苦人,他哪里有孝心、有钱财把他叔父的尸体千里迢迢运回老家安葬呢?但是他却一再坚持要将棺木从坟中弄出并且开棺看视,可见他心里恐怕早就知道棺中是一具无头尸体。如此看来,王大有也有可能是杀害其叔父的凶手。再,王乙虽然死了,却没有头,那么又怎能知道这个无头尸一定是王乙呢?左邻右舍以为尸体一定是王乙,不知他们根据的是什么。”

    于是杜耳把在押的众人召来,问道:“你们怎么断定死人就是王乙有没有对他的身

    体进行查验”

    众人异口同声地:“人们一见王乙被杀,都吓得晕头转向慌了手脚,仓促间没姑上仔细辨认。人们又愚昧无知,不懂得查验身体,只是看身上穿的衣服是王乙的衣眼,便认定死者是王乙。”

    杜耳听了,挥手让众人退下,然后到后堂对刘世兰:“那些人死饶衣服是王乙的。”

    刘世兰接着又问:“除了衣服,还有其他旁证可以证明死者是王乙吗”

    杜耳回答:“没樱”

    刘世兰点头:“既然如此,死者到底是谁还不能肯定。不过,据我对此事的分析来看,王大有未开棺前已知棺内是一具无首之尸,其中必有原因。因此可以从审问他入手,寻得案情真相。”

    第二,刘世兰又把自己设想的一整套计谋详细给杜耳听,杜耳听完,不禁大喜,连忙照计行事。

    第三,杜耳召集衙役,命令他们排列整齐,并告诉他们要如此这般。然后杜耳端端正正威风凛凛地坐上太师椅,召王大有上堂,跪在左边;又召众人上堂,跪在右边。

    接着,杜耳:“这件案子,经本官勘察及用心推算,早已了如指掌。现在我开始审讯,谁敢不实话,当堂用板子打死!”随后,杜耳命令衙役将刑具取来。

    杜耳的命令刚一出口,堂上堂下的衙役们立即响起一片应和之声,声音响亮无比,震得屋瓦乱响,连房梁上的尘土也纷纷掉下来。一转眼,刑具也取至大堂,带班吏目头领上前禀报,两班衙役数十人又是一片响亮的喝叫之声。众人吓得两腿发抖,王大有也面无人色,不敢抬头。

    杜耳先问众人:“王乙之首现在何处”

    众人一听。不觉号陶大哭,答道:“大人饶怒民,民们实在未曾杀害王乙,所以不知道他的脑袋在哪儿。”

    杜耳听了,点点头:“我知道你们确实不知王乙之首在何处。”

    紧接着,杜耳厉声向王大有:“你知道!”王大有猛然一惊,愣住了。

    杜耳不容他有思考对策,紧接着厉声呵斥道:“你杀的王乙,你当然知道他的头在何处。”

    王大有低着头:“绝无此事。”

    杜耳把惊堂木一拍,大喝道:“大胆刁民,尚敢强辩!你是穷人,根本无钱送你叔父归葬,若不是已知棺中之尸无首,就不会主张启棺看尸。你一定要启棺,用心何?”

    王大有浑身哆嗦,一时答不出话来口杜耳转头吩咐衙役道:“给他动大刑,不怕他不眨王大有就是谋杀他叔父的凶手。”

    王大有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