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69章 川蜀归李

第569章 川蜀归李(1/2)

    康熙元年,成都。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李定国目光沉静,凝视着张德地刚刚竖立起的圣谕碑。

    又转向旁边那块清廷所立、号称是其义父张献忠亲笔的七杀碑。

    “篡改史册,涂抹春秋,莫过于此了。”

    他转向垂手恭立的张德地,问道:“据后世之人言,清修《明史》中,污我大西军入川,竟屠戮了六万万人?”

    张德地微微摇头,因为刚剪了辫子,发丝稍显散乱,但神态却异常平静。

    “此等荒谬绝伦之语,恐非本朝手笔。”

    “天下未定,时日太近,编修史书之人尚存顾忌,不敢如此肆无忌惮,徒惹天下耻笑。”

    “或许要待到雍正、乾隆之时,文人墨客于文字狱下噤若寒蝉,方能炮制出此等罔顾事实的篇章。”

    李定国本也是随口一问,见张德地如此说,便不再深究。

    他打量着张德地散发的模样,问道:“可需派人潜入京师,将你家眷接出?”

    张德地眼神闪过一丝波动,随即归于沉寂。

    他斩钉截铁道:“为兴复大明,为天下黎民,些许牺牲,何足挂齿。”

    李定国心中微震,暗忖此人太过狠绝,竟弃骨肉至亲于不顾。

    他沉默片刻,复又开口,声音放缓了些:“你既立此功勋,有何所求?但说无妨。”

    张德地脱口而出:“唯愿天下……”

    大话刚一出口,他便觉不妥。

    见李定国目光带着探询看来,他连忙收住,干咳两声,压低声音道:“是……是家族绵延。”

    李定国闻言,略一沉吟,点了点头,郑重承诺道:“此事,我李定国应下了。”

    ~~~~~

    与此同时,京城。

    张德地的密信呈至御前。

    鳌拜只扫了一眼,便对年轻的康熙皇帝沉声道:“皇上,川蜀,已姓李了。”

    康熙接过信细看,眉宇间带着不解:“相父,这信中明明说他与李定国相持不下,互有胜负……”

    鳌拜冷笑一声,剖析道:“若他奏报战事不利,损兵折将,乃至全川沦陷,臣信,因为他本非将才。”

    “若他吹嘘己方大捷,臣或可认为他是虚报战功,亦或者霸王附身。”

    “但他偏偏说与李定国打成平手,拉锯不下、互有胜负,此事绝无可能!”

    “若李定国是如此易与之辈,我八旗劲旅又何至于闻其名而色变?”

    康熙仍有疑惑:“张德地为官多年,深知欺瞒上官之手段,岂会写出如此漏洞百出之信?”

    “更何况他既已投李,李定国难道不懂军事,会任由他写这封一眼便知的假信?”

    鳌拜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正是他高明之处。”

    “此信意在明告我等,他已叛投李逆,让我等杀其家眷泄愤,他以此向李定国纳上投名状,断自己后路。”

    “连家族皆可抛弃,如此狠绝之人,李定国也敢用?”康熙惊问。

    “如今这天下,最大的‘正道’,便是反清复明。”鳌拜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为了这个目标,只要非十恶不赦之徒,李定国皆可容纳。”

    “皇上莫非忘了?自那吴三桂打出奉崇祯密旨卧底的旗号后,天下欲投明的汉官,个个皆称自己是卧底,其中大半,都被李定国、吴三桂认下了。”

    康熙转而问道:“四川驻防八旗,可有消息传来?”

    鳌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讲起两件看似不相干的旧事:

    “天聪九年,有一意大利亚人,汉名利类思,于广州香山濠镜澳学得汉话,入中原传教。”

    “崇德二年,他至成都,建教堂。”

    “崇德五年,又一佛郎机传教士,汉名安思文,入中原。”

    “崇德七年,应利类思之请,亦至成都。”

    “后张献忠入川,二人皆在其麾下效力。”

    “和硕肃亲王豪格击破张献忠,此二人被我军擒获,解送京师。”

    鳌拜顿了顿,继续道:“二人曾合着一小册,先帝览后,将二人赐予佟图赖为包衣,并让二人入钦天监,在汤若望手下任职。”

    “皇上可知那册中所写为何?”

    见康熙摇头,鳌拜复述道:“‘彼(张献忠)以各种刑法处死了不计其数的人……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

    “此书更经传教士之手,流传西洋。”

    不等康熙消化,鳌拜又道:“顺治七年,又一意大利亚人,汉名卫匡国,来京谒见先帝。”

    “他着有一书,汉译名为《鞑靼战纪》,内载明清战事、明室衰亡之析、以及教事。”

    “彼曾摘录书中关于崇祯、李自成、张献忠之内容呈先帝御览,先帝遂允诺,待其再返,所携传教士可入钦天监任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