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75章 京旗子弟那些事

第575章 京旗子弟那些事(2/3)

,它们往往成为打着皇旗祸害地方的毒瘤,甚至与文官集团流瀣一气。

    裁撤,皇帝便成了聋子瞎子。

    保留,又恐民怨沸腾。

    至于微服私访,话本里看看就好。

    着名的同治皇帝,经常微服去逛窑子。

    虽名为微服,但明里暗里的保护不知道有多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跑更远的地方微服私访……晋惠帝也干不出这样的事。

    皇帝的工位很大,是整个京师。

    他工作的地方也很大,是整个天下。

    皇帝是全天下最自由的人,也是全天下最不自由的人。

    在紫禁城里瞎转悠,会吓到各个部门的倒霉蛋。

    在京城里转悠,各部得提前数月筹划路线,做好各种应急工作,会闹得鸡飞狗跳。

    要想跑的更远,那禁军必须随行,沿途各省份都得提前做好准备。

    ~~~

    光绪无比怀念“尚虞备用处”,即民间闻之色变的“粘杆处”、“血滴子”。

    雍正、乾隆凭借它,将天下掌控于股掌之中。

    可惜,嘉庆铲除和珅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将这个与和珅关联密切的机构废除了。

    虽然后来嘉庆力排众议将其恢复,但其效能早已大不如前,难以穿透臣子们编织的重重迷雾。

    光绪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被忽悠了。

    大臣们口径一致:虽然洋人猖獗,汉人心怀异志,天幕也预示了国祚将终,但大清根基尚在,只要锐意变革,不说万世不易,至少能比原定命数延续更久。

    若是那个未曾看过天幕、满怀理想的光绪,或许真就信了这番鼓舞人心的鬼话。

    但如今的他,只想啐一口:老子信了你们的邪!

    他迫切想知道民间实情,却无人可信,连自幼教导他的师傅,此刻报上来的也多是筛选过的消息,只为维持他那点可怜的信心。

    他想到了一个群体——太监。

    于是,他请慈禧派遣李莲英带领一批太监,去探查京师八旗的真实状况。

    了解自家奴才,不会惹来过多非议。

    然而调查结果,却让光绪大开眼界。

    他第一次直观地学到了“碰瓷”这个行当。

    八旗子弟,或亲自上场,或勾结地痞,手捧名贵瓷器(实则赝品),专挑马车或富商“不小心”撞上,瓷器落地便索要天价赔偿。

    亮出旗人身份,被讹者大多只能忍气吞声,破财免灾。

    ~~~~~~

    其次,是八旗内部扭曲的婚配观念。

    “勋旧之家,世为婚姻,他族不得与”,极度讲究门第血脉。

    哪怕家徒四壁,只要祖上阔过,在婚嫁市场上仍是硬通货。

    旗人内部等级森严,满八旗看不起蒙八旗,蒙八旗鄙视汉八旗,且普遍耻于与民人通婚。

    然而许多旗人家庭早已外强中干,于是衍生出高额彩礼。

    你女方穷,我男方就不穷吗?

    所以很多旗人男子人到中年,仍然未能娶妻。

    然后又衍生出“换亲”。

    好比张佳氏有个儿子找不到媳妇,那拉氏有个女儿嫁不出去,但两家又不愿意将就。

    于是张佳氏儿子娶那拉氏女儿,张佳氏女儿嫁那拉氏儿子。

    彩礼嫁妆直接互相抵消。

    既保全了面子,又解决了婚嫁难题。

    更悲惨的是旗人女子,困于“体面”,连纺织、务工甚至乞讨都被视为丢旗人的脸,境遇有时反不如汉女。

    李莲英的汇报中记录了一个案例:正蓝旗赫舍里氏有个姑娘,因为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了,于是偷偷跑去汉人绣坊做手工活,被发现后,差点被开除旗籍,家族为了保全颜面,赶紧把她嫁给一个五十多岁的丧妻旗官当续弦。

    有些旗人家庭为了保住那些可怜的体面,还发明了“虚聘实嫁”的套路。

    就是只给了十两嫁妆,但对外宣称给了一百两。

    男方要面子,女方也要面子,双方一起编一套瞎话,既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

    甚至还有借高利结婚的。

    他们一般不向汉人借,只朝内务府、王爷贝勒家开的典当行借。

    因为一不能丢面,借汉人的钱,算怎么回事?

    二来他们觉得,旗人应该不会逼死旗人。

    不过他们没想到,老乡见老乡,背后给一枪,对旗人最狠的反而就是旗人。

    但即便如此,旗人也不向汉人借。

    虽然汉人不敢以逼债名义弄死旗人,但他们只需要把这件事说出去。

    那第二天整个北京城的旗人都要讨论:“嘿,听说没有,有个旗人向汉人借钱。”

    “还特么借钱不还,把咱们八旗的脸面都丢尽了。”

    就这两句话,就能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