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颗行星便和恒星外层的稀薄物质展开了剧烈的摩擦。
它的表面温度再一次开始剧烈提升,甚至于升高到了6000摄氏度以上。在它后方拖出了长长的尾焰,让它看起来像是一颗大号流星一样。
李青松所建造的200万座行星推进器,在这一刻同时亮起了淡蓝色的能量护罩,将所有部件全部保护在内,将所有恒星物质全部隔绝在外,以避免它们对自身造成损害。
猛烈的飞行,猛烈的摩擦之中,这颗行星快速逃离了恒星大气层。
但这一次,它的远日点相比起上一次却足足缩短了数千万公里。
原因很简单,在和恒星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之中,它的公转速度被极度削弱了。
据李青松计算,下一次它再到达近日点的时候,便会被一头扎到恒星里面去!
这一刻并未让李青松等太久。仅仅十几天时间后,它便到达远日点,然后再度向恒星靠近。
趁着这最后的工作时间,200万台行星推进器仍旧在猛烈的推动着。
伴随着与恒星之间距离的缩短,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与恒星物质的摩擦再次开始。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摩擦更为剧烈,减速效果更好,星球表面温度更高!
这一次,就算是李青松的能量护罩,也挡不住如此剧烈的能量侵袭了。
那如同高山一般耸立在星球地表的巨型发动机,这一刻如同遭受到了打磨机的打磨一般,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矮,最终完全消失不见。
李青松与这颗星球彻底断联,仅能通过外部观测来获取它的实时位置和动向。
最终,这颗星球彻底消失,再也看不到了。
李青松默默的等待着,等了约几个小时时间,李青松看到整颗庞大的恒星骤然变亮。
它就像是一头被惹怒了的巨兽一般,以超出之前数倍的速度,将那些构成自身的物质猛烈的抛洒了出来,像是要毁灭自己身边的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
李青松知道,那颗行星已经真正撞击到了它身上,且撞击影响已经蔓延到了整颗恒星。
这一刻,在这暴怒的恒星面前,那颗白矮星愈发显得渺小。但李青松却清晰看到,伴随着巨量恒星物质的抛出,那颗白矮星周边高速旋转的吸积盘几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厚重,因为摩擦过于剧烈的缘故,温度更高,更亮。
同时白矮星两极的喷流也骤然粗壮了许多,足足向太空之中延伸出了数千万公里距离。
喷流喷出去的物质越多,白矮星吸积恒星物质的速度便越快!
据李青松估计,原本这颗白矮星自然吸积到足以引发超新星爆炸的时间约在10万年左右。这一下,仅仅一颗行星的撞击而已,便直接将这个时间缩短了八成,现在只需要差不多两万年时间便能吸积到足够的物质!
原本的吸积速率是平均每年约0.3颗地球,现在则提升到了每年约1.5颗!
但这很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更多的动作,再次将这一进程加快才是。
在之前进行行星推进器建设的时候,李青松也同时在进行着其余工程的准备工作。
而现在,其余那些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可以进入到执行阶段了。
“电灾,出动!”
“是!”
一团又一团淡红色的光影离开李青松专门为它们准备的飞船,飘荡着飞向了那颗处于暴怒状态的恒星,融入到了恒星大气层之中消失不见。
按照李青松为它们提供的“技术方案”,数量已经增加到数百万个的电磁生命相互配合着,利用自身能力操控着来源于恒星的庞大能量。
弱化版恒星大炮已经准备完毕。
这种较弱级别的恒星大炮并不会为电磁生命们带来死伤,甚至不会让它们虚弱太久,仅仅休息片刻便能缓过来。
当然,其威力比起正规的恒星大炮也远远不如就是了。
“发动!”
下一刻,恒星表层约百亿平方公里的面积便陡然间暗了下去,无论热辐射还是电磁辐射、重离子辐射俱都极度减弱,像是忽然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恒星黑子。
便在这恒星黑子附近,一座雄伟到看不到山巅的恒星“高山”巍然耸立。
白矮星的引力实在太过巨大,作用在恒星表面,便硬生生的将这些恒星物质拉了起来,让它们形成了一座高山。
这座高山的高度足足有上千万公里,一直从恒星表面延伸到白矮星吸积盘,如同一座桥梁一般,将这两颗星球连接在一起。
而在那一片区域暗下去的同时,这座“高山”的山脚,则瞬间明亮了起来。
没错,这一次恒星大炮的发射目标,不是恒星之外的那些行星,而是恒星本身!
在来自于其余部位的巨大能量的灌注之下,这座高山山脚处的恒星物质愈发沸腾,其能量极度升高,动能便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