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5/6)

 十多年来,豫章也成了齐国一块流血不止的伤口。

    每年淮南都要给豫章填补不少钱。

    而离豫章更近的丹阳,也只能勉强实现自给自足,没办法去为它输血。

    不是太史慈不用心,而是他手上拿到的资源太少了。

    也不是刘备舍不得给太史慈更多资源。

    而是豫章之地,实在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开发。

    天下间还有那么多肥地,一支军可取,刘备又何必费那劳什子劲去开发豫章呢?

    这些年太史慈在豫章也算是尽心竭力,配合齐国高层决策,采取了大量的试验。

    如今太史慈身染疫疾,正好给了李翊一个调度他离开的机会。

    在边境熬了这么多年,资历早已累积够了。

    又赶上赤壁大捷,当事人染病。

    李翊明面上使太史慈回下邳养病,实则是为了调他回京城当官儿。

    要知道,下邳的福利待遇是相当好的。

    甚至到了要严格控制外来户的地步。

    不知多少外地高官,打算将自己的子女户口迁往下邳。

    现在李翊让太史慈回下邳当官,绝对是出于好心。

    从此以后,太史慈也能体会一把,下邳的爷就是爷了。

    念及此,李翊复取官牒示之:

    “君功绩已著,当迁下邳为官。”

    “然欲膺新命,先疗沉疴。”

    “昔孙叔敖病三年而楚兴,君其善自珍摄,来日方长。”

    “齐王定不会亏待于汝。”

    言外之意,李翊已经帮你在京城那边打通关系了,齐王也知道这件事了。

    接下来子义你就只需要安心养病。

    如果果真养好了身子,等回到下邳以后,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太史慈感泣受命,连连拜谢李翊厚恩。

    李翊遣关平率精卫三百人,护送太史慈回下邳。

    如此一来,夏口的人事安排俱已妥当。

    众人纷纷问李翊,您老老人家是否要留在夏口,盯着周瑜?

    李翊沉吟半晌,乃道:

    “周郎多智多谋,我若继续留在江夏,其必生疑心。”

    “吾还是离开的好。”

    于是将江夏托付给了诸葛亮,正式将江南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李翊一走,诸葛亮毫无疑问就是荆州的第一话事人。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相处的这段时间,亦是十分感念李翊恩德。

    虽然李翊有时候做事很霸道,脾气不好时也会忍不住骂人。

    但李翊做的这一切,终究是为了诸葛亮能够顺利接手荆州。

    毕竟他在河北为官,在江南做再多事,也得不到更多好处。

    诸葛亮知其良苦用心,乃亲自于江边送行。

    至江边时,当着众文武的面,李翊取印绶亲授诸葛亮。

    “自今日始,江南之事,尽付孔明矣。”

    话落,李翊便解甲登舟,欲北归徐州去。

    众皆愕然,虽然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大伙儿跟李翊相处久了,知他是个极为贪慕权势的人物。

    没想到,真正要交还江南大权时,过程竟会如此简单爽落。

    诸葛亮一怔,急忙追至江渚,执李翊衣袂,泣曰:

    “公何遽去?”

    这近一年的相处,诸葛亮也把李翊当恩师一样看待。

    知他要走,心中是万般不舍。

    李翊见此,亦心中一动,抚其背叹曰:

    “吾性刚戾,待君素严,然玉不琢不成器。”

    “昔管子射钩,鲍叔荐之。”

    “今吾叱咄,实为储才。”

    李翊是真心实意盼诸葛亮更好。

    倒不是小瞧诸葛亮,只是本位面的诸葛亮受到了太多场外的压制。

    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并且跟历史上那种地狱开局不同,诸葛亮拿到那种剧本,只能是火力全开。

    但如今这样一出剧本被诸葛亮拿着,李翊就不得不扮演“严师”的角色。

    盼诸葛亮能如历史上那般,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来做事。

    至于为什么么……

    时江风骤起,李翊深吸一口气,以手指奔涛曰:

    “此水终东去,犹吾志在北。”

    “吾与齐王起于草莽,奋战十余年。”

    “舍生忘死,乃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吾终将老去,早晚要将大事托付让人。”

    “故吾实不忍见此基业所托非人。”

    “君之聪慧胜吾十倍,唯欠果决,故往日相逼,皆为此耳。”

    李翊很少对人这样说话,对诸葛亮这样说,绝对是自己的真心话。

    诸葛亮愣在原地。

    李翊已登上轻舟,于舟上轻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