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4/6)

相提出的“震慑吴人”的要求。

    见刘备派出了关羽,众人也不好再争,纷纷放弃。

    关羽领了军令,即率本部青州兵两万人,奔汝南去了。

    至于夏口这边,人马已经撤走的差不多了。

    包括太史慈部,见荆州之事事了,也向李翊、诸葛亮辞行。

    方欲整军还豫章时,忽觉头晕目眩,身子不适,几不能立。

    左右人正欲问其缘故,忽见太史慈大呼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又将此事紧急报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急命医者救之,不见好转。

    报给李翊,李翊安慰诸葛亮道:

    “江南多疫,豫章又是瘴气之地。”

    “子义久居此地,几染病疾,吾此来命张神医随行。”

    “可令其为子义医治。”

    于是,急召医圣张仲景诊之。

    江夏包括刘琦在内的一众高官,都携着礼品过来探望了。

    只因太史慈在齐国,也算是市级高官。

    这种级别的官位,在江夏出了事儿,刘琦等众亦不好推责。

    众人守在门外,静静等候问诊结果。

    房间内,张仲景把脉良久,蹙眉曰:

    “此瘴疠之气入体,非静养不可。”

    话落,提笔开了几道药方,命童子去抓药。

    历史上的太史慈是英年早逝的。

    李翊也怕太史慈就这样死去,所以对他的病症还是相当关心的。

    这几日都暂缓了手上工作,专心等待结果。

    待听到张仲景的答复以后,知太史慈已无性命之忧,这才宽心。

    “多谢神医。”

    李翊谢过张仲景,又对他说道:

    “神医年事已高,今又随我大军南下,同受风霜之苦。”

    “令翊好不惭愧,不如我使人送神医回下邳去,可好?”

    下邳是齐国首都,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回到那里,肯定要比待在江夏舒服。

    张仲景却道:

    “今太史将军染了疫病,江夏之地忽有其他病患。”

    “老夫断不可在此时离去。”

    李翊乃安慰张仲景道:

    “神医军中学子极多,我观其人,亦晓医术。”

    “此间自有其打理,神医还是先回下邳为好。”

    张仲景还待拒绝,李翊再三坚持。

    张仲景这才应允,便命童仆收拾行囊。

    结果李翊,又下一道命令:

    “着子义即刻赴徐州调治,豫章军事暂罢。”

    “中与张仲景一道同行。”

    命令一下,张仲景这才恍然大悟。

    无怪李翊急着让自己回下邳,感情是他想让太史慈回去养病。

    路途遥远,又担心其他人照顾不好,才设了这么一个套路。

    张仲景又好气又好笑,又有几分无奈。

    但转念一想,太史慈也是病人。

    而且人家身为一方父母官,在边陲镇守十年,劳苦功高。

    这样的人就此死去,委实不该。

    当下也不说什么,便让人带上太史慈同行。

    可太史慈本人却有些不情愿,强支着病体,找到李翊谏道:

    “豫章之民,久不沐王化。”

    “今吾若走,恐复为山越人所据。”

    “惟相爷思之。”

    见太史慈还想着豫章,李翊也有些心疼他。

    也是,毕竟在那里干了十多年,也有感情了。

    突然要走,估计也真是舍不得。

    李翊乃执其手,笑着抚慰他道:

    “君经营豫章十载,辟田亩、筑城郭,击山越,有大功于齐王。”

    “……然此地瘴雾弥野,士卒多疾。”

    “今观君病容,可知其地非久居之所也。”

    “《兵法》云:‘有所不守,方能守其所必守。’”

    “豫章者,弃之不足惜也。”

    豫章之地,李翊并没有亲自去过。

    但那里毫无疑问是一片瘴地。

    看地图上那么大一块儿,人口却少得可怜。

    没几处适宜居住的地方,大量的沼泽、湖泊。

    几乎每年都要大量的士兵染病,然后替换岗位,调往别处。

    偏偏豫章离得又远,调度起来非常麻烦。

    有时候底下官员不用心,延误了士兵调度。

    造成了大量的士兵病死,惨死。

    兼之豫章受地形气候影响,农业始终发展不起来。

    大量山越人隐居山中,藏匿人口,政府收税也麻烦。

    李翊又让太史慈在那里为自己搞“度田”试验,总结经验。

    由此得罪了不少富户豪族,就更加不配合政府工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