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00章 魏延、陈到:丞相,我们太想进步了!

第300章 魏延、陈到:丞相,我们太想进步了!(1/6)

    却说齐军兵围大伾山。

    山中有老弱妇孺熬不下去,缒下绳索,欲投齐军。

    才至山腰,却被巡哨发觉。

    司马敏闻报大怒:

    “背主之奴,安敢如此!”

    当即命人全数拿回。

    次日黎明,司马敏集全族于残破的祠堂前。

    但见他白衣染血,手提利剑,脚下跪着那些逃亡者。

    “尔等食我司马氏之粟,穿我司马氏之衣,今日危难之际,竟欲叛主求活?”

    话音未落,剑光闪处,一名老仆双腿齐断,登时昏死过去。

    众族人骇然,有孩童惊啼,却被父母死死捂住嘴巴。

    司马敏掷剑于地,厉声道:

    “再有逃亡者,似此之状!”

    又指那血泊中的伤者,“将他们抬上墙头,让齐军看看——这就是背主的下场!“

    魏延在阵前望见,不由皱眉:

    “司马氏竟狠毒至此耶?”

    他性格虽然暴烈,但一向善待底层士兵,实在做不到司马氏这般手段残忍。

    但司马氏也并非是个例,他们的行为只是汉末世族的缩影罢了。

    在这些世家豪族看来,族下的奴仆本就是可以随便虐杀的。

    你背主,那就是不忠,就是死有余辜。

    所以别看司马氏行径有多残暴,但还真很难招来世人的批判与谴责。

    而山上,也真的再没有人逃出来向齐军投降了。

    他们当中,或自愿也好,或被强迫也好,都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下,全力守山。

    由于司马氏家族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与抵抗的决心。

    凭借山势险要,魏延、陈到只能选择继续围下去。

    如此,战事又持续了一月之久。

    ……

    与此同时,李翊已经基本上抚定了河内诸县。

    这期间,他尽量去淡化司马氏一族在此地的影响。

    虽然其族人躲到了山中去,目前也还在抵抗。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司马氏只是在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罢了。

    外无援军,内生忧患的情况下,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基于此,李翊在稳住河内以后,便回到了魏郡的邺城。

    开始着手迁州治的准备工作。

    即准备原来的州治南皮,迁到邺城来。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邺城相对来说,人口更加密集,经济也相对繁荣一些,更适合做州治。

    第二则是出于战略考量了。

    河北基本一统,将州治往西南迁,显然是表明要将战略中心向黄河一带拓展。

    通过资源的倾斜,方便将来配合刘备南北夹击,全吞河南之地。

    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李翊一面通知渤海众官员,举家搬迁至邺城。

    一面使徐晃领兵,护送自家的家眷到此。

    最后,便是上书刘备,请求制定《齐律》,也就是重新制定统一的法律。

    其书略曰:

    “臣翊谨奏:”

    “窃惟河北新定,而袁氏遗毒未消。”

    “豪强兼并,黔首流离。”

    “猾吏舞文,冤狱丛生。”

    “非雷霆之法,不足革积弊。”

    “非日月之明,难照覆盆之暗。”

    “”昔萧何入关,首收秦律。”

    “今大王功盖桓文,宜定非常之制。”

    “乞颁《齐律》,使吏知所守,民知所避,豪右知所惧。”

    “如此则,王化可昭于燕赵,政基可固于磐石。”

    “若待岁月自化,恐生肘腋之患。”

    “昔贾谊哭于宣室,晁错削藩酿祸,皆因因循苟且之故。”

    “臣虽不敏,敢请大王。”

    “法立则奸消,律明则威重。”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丞相臣谨上。”

    刘备此时正准备返回徐州,启程前方得李翊之书。

    仅思考了半晌,便批了一个“准奏”二字。

    或有人谏道:

    “今齐律大备,李相何为更张?”

    “夫法者,国之权衡,数易则民疑。”

    “昔萧规曹随,汉室以安。”

    “秦法朝夕改,二世而亡。”

    “愿丞相但损益条文,毋废旧典,则上下相安,政令可久。”

    这些人的意思,就是嫌弃李翊太能够折腾了。

    重新颁布法律,这会极大增加政府的工作量。

    人人都有些畏难嫌麻烦。

    所以便建议刘备说,既然李丞相觉得原来的法律不好,那就让他直接增减就可以了。

    何必大改,乃至重新颁布《齐律》呢?

    刘备乃解释说道:

    “寡人巡行河北之时,察其吏治,弊窦实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