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6/7)

 竹杖随即移向后方:

    “第二路,绕后切断这支魏军主力的粮道与退路。”

    “此路须精骑五千,行动迅捷。”

    最后,竹杖重重落在汉中:

    “第三路,乃是我们的伐魏主力,直取汉中据点。”

    “然后……”

    竹杖向南划出一道弧线,“直捣成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良久,杨仪出列问道:

    “首相此计虽妙,然十八万大军,粮草何来?”

    “此事已与户部商议。”

    诸葛亮看向徐庶。

    “徐尚书,请。”

    徐庶出列奏道:

    “臣已核算,若分三批调兵,以战养战,可节省三成粮草。”

    “另关中屯田已见成效,可支应部分军粮。”

    董允插话道:

    “然则十八万大军调动,难免劳民伤财。”

    “万一战事不利……”

    “故此战必须速战速决。”

    诸葛亮斩钉截铁,“我军出其不意,三路并进。”

    “必可在魏军反应之前拿下汉中。”

    众臣议论纷纷,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刘禅听着朝堂上的争论,面色愈发凝重。

    待议论稍歇,刘禅缓缓开口:

    “丞相此策,谋划周详。”

    “然……”

    他顿了顿,“孤毕竟只是监国,如此军国大事,是否执行……”

    “还是待父皇病愈后再议吧。”

    诸葛亮欲再进言,见刘禅面露疲色,只得躬身:

    “臣遵命。”

    退朝后,诸葛亮与李翊并肩而行。

    “孔明今日之举,是否过于急切?”

    李翊慢条斯理地问。

    诸葛亮叹息:

    “……机不可失。”

    “如今魏国内乱刚平,正是用兵良机。”

    “然太子性格,你我都知。”

    李翊目光深远,“他需要时间。”

    二人行至宫门,忽见越王刘理迎面而来。

    “见过丞相、姨父。”

    刘理施礼。

    “方才朝堂之上,听闻丞相伐魏之策,实为妙计。”

    诸葛亮神色微动:

    “殿下也通军事?”

    “略知一二。”

    刘理谦逊道。

    “只是觉得第二路绕后之军,若改走阴平小道,或许更为隐秘。”

    诸葛亮眼中闪过惊异之色:

    “殿下如何知阴平小道?”

    “近日研读姨父所绘的舆图,偶然得见。”

    刘理微笑,“丞相若有意,咱们可以改日详谈此事。”

    很多年前,张松访徐州时,便曾献上西川地图。

    后来李翊根据考察的地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绘制。

    而刘理此人,似乎对李翊高度崇拜,研究了他的许多著作与言论。

    就连伐蜀所需的舆图,刘理也只看李翊绘制的。

    待刘理离去,李翊轻声道:

    “看见了吗?越王对军事也颇有见解。”

    诸葛亮沉默不语。

    与此同时,

    长乐宫内烛影摇红。

    刘备半倚在龙榻上,听着刘禅细细禀报今日朝会之事。

    当听到诸葛亮提出的伐魏之策时,刘备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咳咳……”

    刘备轻咳数声,接过内侍奉上的药汤。

    “阿斗,你对伐蜀之事,究竟作何想法?”

    刘禅谨慎地整理着思绪:

    “儿臣以为,国家若能早日一统,自是好事。”

    “只是……连年征战,未免劳民伤财。”

    “如今国库虽丰,然十八万大军出征,若战事不顺,迁延日久。”

    “恐怕……”

    “那你觉得,到底是该打,还是不该打?”

    刘备目光如炬,直视着儿子。

    殿内寂静,只闻更漏声声。

    刘禅沉思良久,终于抬头:

    “该打。”

    “哦?”

    刘备微微前倾,“为何?”

    “父皇开创我大汉基业,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刘禅语气渐坚定,“若要比肩高祖、光武,成为千古圣君。”

    “那就必须剿灭魏逆,完成统一大业。”

    “此战……不可避免。”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难得……难得我儿有这份心思……”

    他颤巍巍地握住刘禅的手:

    “既然如此,朕同意伐蜀计划。”

    “此战,就由你来全权负责。”

    “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