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宫中,冰鉴散出的凉气难解满殿沉闷。
曹叡身着玄色王袍,斜倚案前,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虑。
阶下,镇西将军邓艾躬身而立。
他双手高举奏章,声如洪钟:
“臣艾昧死以闻:今刘备病体沉重,李翊半退,陈登病死。”
“前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又调离了关中,齐国局势如此动荡,此天赐良机也。”
“目今刘备放权使太子刘禅监国,刘禅懦弱,中国将危。”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
“臣愿领王师,兴兵北伐,克服中原。”
“匡扶正统,以报大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内侍接过奏章,呈于曹叡。
曹叡展卷细览,指尖轻敲案几,不发一言。
这时,尚书令谯周出班奏道:
“大王不可!近者,大将军曹真、丞相司马懿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士载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邓艾转身面对谯周,目光如炬: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
“何日可以恢复中原乎?”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谯周捋须摇头,“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谯大夫此言差矣!”
邓艾声调激昂,“吾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兵法。”
“且此前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
“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殿上群臣窃窃私语,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曹叡终于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卿之意,孤已尽知。”
“然则……”
他停顿片刻,望向殿外远方、
“自庄王败走关中,已二十余载。”
“我等偏安蜀地,日夜思归。”
“今中原空虚,确是天赐良机。”
谯周急道:
“大王!诸葛亮虽离关中,然其经营中原多年,法令严明,民心归附。”
“且闻其子弟姜伯约才略不凡,更兼有陆伯言为辅。”
“庞令明更是骁勇善战之辈。”
“若轻启战端,恐……”
“尚书令多虑了!”
邓艾出声打断道。
“李子玉已老,中原一帮功勋老将,仗着资历高,大多心怀鬼胎,不服中央。”
“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说,京中不少老臣,都过着奢靡的日子。”
“如今刘备病重,刘禅暗弱,此正是我大魏重振之时!”
曹叡闭目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卿既欲北伐,可尽忠竭力。”
“勿堕我国锐气,以负孤命。”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比如,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
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此一来,便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而司马懿与曹真也真的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仅剩赵俨一人未出都城。
但他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曹叡的权力影响有限。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
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而在司马懿、曹真相继死后,曹叡更是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
邓艾作为魏国年轻一辈的将领。
曹睿既想培养他,又不想让他在成都积累太多势力。
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既然邓艾主动请缨北伐,那曹叡自无不允的道理。
一旦功成,便是自己这个君主慧眼识珠,竟二王未竟之大业。
万一失败,也能进一步削国中将领的兵权。
邓艾伏地拜谢: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
退朝后,
谯周忽然追上邓艾,拉住他的衣袖说道:
“士载,何故如此急切?”
“且不论齐国是否真的虚弱。”
“即便中原真虚,然百足之虫,亦是死而不僵啊。”
“以弱魏伐强齐,诚不智也。”
邓艾叹道:
“谯先生,非我急切,实乃时不我待。”
“齐国强魏国数十倍,每拖一日,齐国便强我一分。。”
“若再蹉跎,此生终老于蜀,何颜见先王于地下?”
“然则兵者,国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