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夫裹紧破袄敲过三更,忽见长街尽头亮起数点灯火。
十余名骑士护着辆青篷马车碾过结冰的官道,辕头悬挂的“邓”字灯笼在风雪中剧烈摇晃。
“大将军星夜入宫,怕是为着北伐事。”
更夫缩着脖子喃喃,话音未落便被卷地狂风撕碎。
他自然不会知道,此刻魏宫崇政殿内的地龙烧得正旺,暖得让侍中谯周都额角沁汗。
“今岁蜀中饿殍十有三四,锦江时常浮尸蔽流。”
谯周捧着笏板的手微微发抖。
“若再征发十万民夫转运粮草,恐生民变啊!”
汉朝对魏国实现的经济封锁相当成功。
由于此前司马懿高度重视发展国内蜀锦、井盐、霜糖等经济性产业。
这导致蜀地工农业头重脚轻。
此前靠着这些产业,确实为蜀地积累了海量财富。
但在古代农耕社会,粮食才是第一生产力。
魏国不能第一时间把钱变成粮食,那就注定会遭到反噬。
故不到半年时间,魏国国内便迎来了一次大饥荒。
御座上的曹叡摩挲着青玉镇纸,目光掠过丹墀下跪着的黄权。
这位老臣方才呈上的万民书血迹斑斑,其中夹着块观音土烙的饼,硌得君王掌心发痛。
“邓卿以为如何?”
殿柱阴影里转出个清癯身影。
邓艾今日未着朝服,反披着戍边时的旧氅,铁甲肩头凝着未化的雪粒。
“今汉天子尚困囚于山阳,大王忘先王之遗愿乎?”
邓艾淡淡地问道。
“大将军欲效赌徒孤注一掷乎?”
黄权突然昂首,花白须发皆张。
“今岁汉中颗粒无收,易子而食者岂在少数?”
“今若北伐,便是拆屋为薪,煮鹤焚琴!”
争论持续到宫门落钥。
当邓艾最终捧着虎符退出时,檐角铜铃正被北风扯得凄惶。
谯周追至永巷,忽见宫墙暗处转出个披玄狐大氅的身影——曹叡竟亲自提着羊角灯候在雪中。
“大王既知北伐凶险,何故还要同意邓艾北伐?”
“卿可闻昨日成都米价几何?”
君王伸手接住飘雪,火光在掌心映出血痕。
“斗米千钱,犹有价无市。”
“而孤的叔父昨日宴客,席间炙金豚犹嫌柴老。”
谯周蓦然想起今晨过驸马府,见仆人正用麻袋装载霉变的陈粮准备倾入沱江。
袋口漏出的粟米落在雪地里,瞬间被饥民抢食殆尽。
有个孩童甚至因争夺被践踏致死,鲜血把雪地染成蜀锦的纹样。
“饥民如干柴,纵不自焚,亦当焚人。”
曹叡将灯影照向宫外,万家灯火在雪幕中明明灭灭。
“北伐便是将那火引向中原。”
曹叡也知道国内在闹饥荒。
但问题是,不是曹魏政府不想救济灾民。
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国内是真的没米。
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让邓艾继续北伐了。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永远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
而魏国虽然缺粮食,有人要饿肚子。
但再怎么饿,也饿不着达官贵人。·
此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
半月后,
大军开拔那日,成都西郊的粥棚突然撤去三口。
饿得眼绿的流民围着运粮车哭嚎。
忽见军中分出支小队,将几十袋掺了麸皮的军粮抛向人群。
趁着饥民争抢,辎重队迅速穿过混乱的官道。
邓艾在点将台上看见有个妇人抢到半袋粮,自己舍不得吃先喂给孩子。
那孩童咽下时竟活活噎死在她怀中。
老将铁盔下的喉结滚动数次,最终挥鞭指向北方:
“进军!”
几乎同时,洛阳皇宫的暖阁里。
老皇帝刘备正拈着蜜渍甘蔗观赏蜀锦。
新进贡的云纹锦在灯下流转异彩,老内侍谄笑着禀报:
“魏地粟价已涨至每石三贯,民间多刮盐碱土为食。”
“曹阿瞒若见子孙困守西陲,不知作何感想。”
汉帝闻言轻笑,却见侍立在侧的诸葛亮蹙眉凝视着西南舆图。
案头烛火噼啪爆响,将锦江的轮廓映得如同裂罅。
诸葛亮心存仁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希望战争波及到百姓的。
因为诸葛亮就曾作为普通老百姓,亲身经历被战争波及受到伤害。
那得追溯到三十多年,那时候还是曹操一伐徐州之时。
诸葛家被迫举家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