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听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以为是肚子里长了啥不好的东西呢。那该吃啥药呀?”岐大夫提笔开方:“用米汤送服五味丸,米汤能养胃,五味子收敛止泻,《神农本草经》说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既能止泻,又能补益气阴。要是嫌麻烦,直接用五味子煎水喝也行,简单方便。”
他又补充道:“另外,二神丸、椒朴丸也管用。二神丸是补骨脂、肉豆蔻,补骨脂温肾阳,肉豆蔻温脾止泻,专门治脾肾两虚的泄泻;椒朴丸里有花椒、厚朴,花椒温阳散寒,厚朴理气祛湿,也对症。或者用平胃散送服小茴香丸,平胃散健脾祛湿,小茴香丸温肾散寒,双管齐下。”
见刘大爷神色萎靡,眼窝深陷,岐大夫又道:“您这病程长,身子虚得厉害,要是拉得久了,怕会伤了元气。要是吃了上面的药还不见好,就喝椒附汤,附子温肾阳,花椒散寒,就像给您的肾和脾各生了把火,把阳气补起来,泄泻自然就停了。”他又叮嘱刘大爷:“晚上起夜别着凉,睡前用热水泡脚,平时多吃点核桃、黑芝麻,都是温肾的食物。带孙子别太累,该歇就歇,身体养好了,才能帮衬儿子。”刘大爷连连点头,接过处方,父子俩谢过岐大夫,慢慢走了出去——此时天已蒙蒙亮,巷子里传来了第一声鸡鸣。
入伏那天,日头毒得很,地面被晒得发烫,空气里像冒着热气。工地的小吴被工友抬着进来了,满脸通红,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岐大夫,我中午在太阳下干活,突然头晕眼花,接着就开始拉肚子,拉的全是稀水,还口渴得厉害,喝了两瓶矿泉水都不管用。我这会浑身发软,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小吴说着,头一歪,差点晕过去。
工友赶紧解释:“今天中午太阳太毒了,我们让他歇会儿,他说要多赚点钱,给家里寄回去,硬是顶着太阳干了一中午。他还喝了冰镇啤酒解渴,说冰啤酒凉快,结果没多会儿就开始闹肚子,头晕得站不稳,我们赶紧把他抬过来了。”
岐大夫摸了摸小吴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又看了看他的舌苔:“舌黄苔腻,脉浮数,是暑泄没错了。夏天暑气重,就像蒸笼里的热气,夹着湿气,一起钻进你身体里,侵入脾胃,脾胃被暑湿伤了,就成了泄泻。你又喝了冰镇啤酒,寒邪裹着暑湿,更难散了,所以又头晕又腹泻。”
小吴虚弱地问:“那该怎么办呀?我还得干活呢,家里等着我寄钱回去呢。”岐大夫一边开方一边说:“别着急,《温热条辨·上焦篇》里说暑湿泄泻要用利水渗湿的方子,胃苓汤或五苓散都行。胃苓汤健脾和胃,五苓散通阳化气,都能把你身体里的暑湿排出去。加少许车前子效果更好,《神农本草经》说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能把暑湿顺着小便排出去,比单用止泻药管用。”
他让小药赶紧去抓药,又对工友说:“你先给小吴喝些淡盐水,别喝矿泉水了,淡盐水能补充他流失的津液,防止脱水。这药我让小药给你煎好,你给小吴带回工地,让他按时喝,喝完歇两天,别再顶着太阳干活了。”他又从抽屉里拿出几盒藿香正气水,递给工友:“这个让他带在身上,以后要是觉得头晕、恶心,就喝一支,能预防中暑。”工友连声道谢,等小药把煎好的药装在保温壶里,便抬着小吴往工地去了。
过了几日,邻县的王大夫来拜访。他是岐大夫的旧识,也是个老中医,这次来是想跟岐大夫交流些临床经验。看到岐大夫案头的医案,王大夫拿起翻了翻,感慨道:“现在好多年轻大夫治泄泻,就知道用收涩药止泻,不管啥病因,先堵上再说,可往往越治越重。前几天我遇到个湿泄的病人,之前在别的地方用了诃子、罂粟壳,结果越拉越厉害,还肿了腿,后来我给他用了除湿汤,调了半个月才好。”
岐大夫点点头,给王大夫倒了杯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说得好,泄泻日久体虚,用收涩药还行,就像家里的墙裂了缝,要是墙本身结实,堵上就行;可要是刚发病,邪气还没排出去,就像墙缝里还塞着脏东西,光堵着不清理,脏东西迟早会把墙蛀得更坏,反而会变生他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指着医案里老王的案例说:“你看这个湿泄的病人,要是一开始用了收涩药,湿气排不出去,留在身体里,轻则水肿,重则伤肾,那麻烦就大了。寒泄要温寒,湿泄要祛湿,伤食泄要消食,气虚泄要补气,酒泄、面泄要对症调饮食,五更泄要温脾肾,暑泄要清暑湿,每类泄泻的病机不同,治法方药也得跟着变。《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病因病机,要是见泄止泻,不分病因,那就是庸医了。”
王大夫连连称是,拿起笔,把医案里的几个案例抄了下来:“我回去要把这些案例给学生们当教材,让他们好好学学辨证施治的重要性。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