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63章 江大帅的实力

第263章 江大帅的实力(1/6)

    广元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静静地躺在江瀚的案头。

    生擒官军游击将军马科?

    江瀚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对于马科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

    马科,西宁卫军户出身。

    其家族世袭武职,在当地颇有根基。

    此人并非庸才,相反,在明末西北战场上,算得上一员悍将。

    这人早年应该是李卑的副将,跟随李卑在陕西剿灭流寇。

    但问题是,江瀚记得很清楚,当初他在延安府阵斩李卑时,并没看见马科的身影。

    难道借调到洪承畴手下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马科应该是李卑病逝之后,才隶转到洪承畴麾下。

    在洪承畴麾下,马科延续了其敢打敢冲的风格,是洪承畴手中一把锋利的快刀。

    在潼关南原之战中,他与曹变蛟合力,将李自成打得仅剩十八骑狼狈逃窜,战功赫赫。

    值得一提的是,马科还打过松锦之战,可谓是从崇祯初年一直打到崇祯末年甚至清初。

    然而,马科的作战能力掩盖不了他骨子里的现实与摇摆。

    历史上,他的轨迹清晰地刻着“反复”二字: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时任蓟镇总兵的马科,未做多少抵抗便投降大顺政权,受封怀仁伯。

    在大顺一方,马科也是兢兢业业,征四川,攻潼川,后败于张献忠之手。

    在李自成山海关兵败,被清军攻破西安后,马科又和一众降将投降了清军。

    完成了其明、顺、清三方阵营的“大满贯”。

    马科作战能力是有的,但忠诚度属实不高。

    此人的每一次选择,核心逻辑都是保存实力,趋利避害。

    他不是吴三桂那种野心勃勃、能搅动风云的枭雄,更像是一个在乱世浪潮中努力不被淹没、试图保住家族地位和自身利益的现实主义者。

    看着马科这份充满“弹性”的履历,江瀚陷入了沉思。

    这人到底要不要纳入麾下?

    打退洪承畴和卢象升的围剿后,江瀚就要发兵彻底吞并四川,开府建制,从流寇蜕变为真正的一方政权。

    马科这种人,虽然忠诚度不高,但确实是个不错的“打工人”。

    而新政权的建立和稳固,除了靠自己人之外,也得靠不少明朝降将降臣相助。

    说到底,大明不缺人才,但是江瀚眼下很缺人才。

    总不可能抓一个杀一个,搞得举世皆敌。

    其实对于招降纳叛一事,江瀚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战场厮杀,各为其主,可以不计前嫌。

    争天下不是请客吃饭,战场上刀兵相见,各为其主,手上沾血在所难免。

    要是事事计较,那便无人可用。

    历史上的李自成在攻打开封时,被明将陈永福射瞎一只眼,此仇可谓不共戴天。

    但李自成在面对陈永福投降时,还是能折箭为誓,既往不咎,展现出了容人之量。

    江瀚自问,他或许做不到李自成那般大度地化解如此深仇,但基本的“不因战场旧怨而绝人归路”的胸怀,还是必须要有的。

    这是建立政权吸引人才的基础。

    江瀚对于招降纳叛一事,只有一个大原则。

    那就是屠杀百姓者,绝不宽宥!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至于劫掠,说实话,劫掠在古代军队中几乎是常态。

    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能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队伍,也就岳家军和戚家军而已。

    岳家军的军纪,是靠岳飞个人的道德感召力,和极其严苛的条例才做到的。

    而最重要的,则是相对稳定和优先的后勤保障。

    这是理想主义、个人魅力和相对充足物质基础的罕见结合。

    而对于戚家军来说,其严明的军纪,同样也是建立在严格的约束和相对优厚的军饷上的。

    但这帮明末的西北边军呢?

    朝廷财政崩溃,边军欠饷辄数年、数十年。

    再加上文官武将层层克扣,士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还要做到秋毫无犯?

    这要求未免也太高了点。

    在江瀚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应该归咎于大明朝廷的系统性崩溃,而非个人不可饶恕的罪恶。

    因此,对于一般的劫掠行为,江瀚在招降时会予以一定程度的理解。

    除了系统性、大规模、有组织的屠杀,这是江瀚绝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动辄屠村灭乡,以杀良冒功或纯粹泄愤为乐。

    像曹文诏、曹变蛟叔侄,打仗确实勇猛,曹文诏还被誉为“明季良将第一”。

    但他们在镇压农民军过程中,屡有屠戮百姓、杀良冒功的恶名。

    这种双手沾满无辜百姓鲜血、以残暴为能事的明军将领,即使能力再强,江瀚也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