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05章 拉人入伙

第305章 拉人入伙(1/6)

    送走邓玘后,邓阳不敢怠慢,立刻提笔修书一封,准备派人送往成都。

    密信中,他不仅详述了邓玘来访的经过、其麾下川军的悲惨境况、以及邓玘言语间流露出的怨望和求助;

    同时他也在末尾,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玘及其部众军心涣散,生存压力极大,再加上思乡心切,导致这部明军对朝廷离心离德,有拉拢策反的可能。

    恳请汉王定夺。

    用火漆仔细封好密信后,邓阳召来心腹,并令其趁夜立刻出发,经米仓道送往成都,面呈汉王。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被困在石泉县城里的高迎祥,也往成都送出了一封密信。

    高迎祥很无奈,他原本计划从附近的荔枝道南下入川,但城外却偏偏驻扎了一支明军,挡住了他的退路。

    黑水峪一战后,孙传庭的精心伏击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畏手畏脚。

    尤其是城下这部明军,每天只会朝城头上放两炮,毫无战意。

    可明军越是故弄玄虚,高迎祥心里就越没底,生怕出城再遭到明军埋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万般无奈下,高迎祥也只好亲自提笔写信,向江瀚求援。

    他的意思,是想江瀚出兵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好让自己趁机溜走。

    就这样,两波信使一前一后,沿着米仓古道悄然南下,进入了保宁府地界,星夜兼程赶往成都府。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

    四川各个府县的秋收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田野间只剩下一片宁静。

    而整个四川上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后一件大事上——秋闱。

    与之前在保宁府举行的、带有临时性质的考试不同。

    这次秋闱,是江瀚立制后举行的全省范围的大考,旨在从生员中选拔举人。

    按照学部主事王承弼制定的章程,秋闱定在了九月十日。

    而且数月前,各州县已经下发通知,明确考试范围并给出了参考书目。

    其中大量加入了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等实用学问。

    这段时间里,四川境内有意仕途的学子们,无一不卯足了劲,日夜钻研这些对他们颇为陌生的“杂书”。

    这次参加考试的,不仅有秀才,而且还包括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这些举人需要通过这场考试,才能将身份从“大明举人”转变为“新科举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考取进士功名。

    然而,与报考的秀才数量相比,参加这次秋闱的举人却少得可怜。

    除了一些老顽固之外,这次四川省内参加乡试的举人仅有二十一位,而秀才则有三千八百余人。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乡试和院试难度不同外,战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此前席卷川中的“除五蠹”运动,更是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所谓“五蠹”,其中重要一蠹便是“学蠹”,即那些倚仗功名特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士绅。

    举人,作为官绅与平民的实际分界线,享受的优免特权远胜秀才。

    有明一代,举人可免除均徭、民壮、驿传等重役及其相关费用。

    虽然理论上仍然需缴纳田赋,但绝大多数举人都会通过“诡寄”(将田产寄于他人名下)、“花分”(将田产分散登记以低于起征点)等手段进行规避。

    再加上包揽诉讼、接受投献土地等,一个举人的年收入可高达数百两、上千两银子。

    因此,在之前轰轰烈烈的“除五蠹”运动中,四川各地的举人老爷们几乎都成了重点清算的对象。

    不是被愤怒的百姓们捣毁宅院、抄家灭族,就是被罚没田产家财,一夜之间跌落云端,任其自生自灭。

    甚至后来,一些相对清白的举人、秀才之家也受到了波及。

    虽然后来江瀚及时叫停了这场运动,但造成的恐惧和隔阂已然形成。

    不少幸存下来的,或者其他州县听说此事举人和秀才,都对江瀚的新政权充满了疑虑、恐惧甚至是敌视。

    所以这次秋闱,整个四川报名参加考试的举人和秀才,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对于这种局面,江瀚也并没有太在意。

    在他眼中,这些旧式文人大多思想僵化,除八股制艺外别无长处,本就是急待淘汰的对象。

    一些老顽固,更是要被扫进故纸堆的垃圾。

    他所寄予厚望的,正是在成都西郊新设立的“天府书院”。

    那里推行的,是他精心规划的新式教育体系,强调儒学为体,实学为用,这才是未来的教育模式。

    只要书院第一期试点成功,他便会下令在全川推广,逐步取代旧的儒学教育体系。

    并且,对于这次秋闱,江瀚不仅更换了考试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