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05章 拉人入伙

第305章 拉人入伙(2/6)

同时也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制度调整。

    他下令取消了录取名额的限制。

    在以往的大明朝科举体系中,各级考试都有严格的录取名额限制。

    以四川省乡试为例,在崇祯年间,每科录取的举人名额通常仅有六十五人左右。

    而会试就更少了,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三百人左右,才能考中进士。

    四川所属的“中卷”地区,通常只分配了十几个名额左右。

    这与庞大的考生基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导致了极其残酷的竞争。

    范进中举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朝廷之所以需要设定名额限制,则是出于几点考量: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官僚队伍的规模,保证科举功名的“稀缺性”和“含金量”。

    朝廷对官僚系统的职位空缺是有大致预估的,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大致匹配,也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候任官员造成滞留和管理难题。

    而明廷实行的分地域、定额录取的政策,也能很好地平衡不同地域间的政治利益,维系广大疆域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科举名额分配,明朝将各地方精英统统纳入中央体系,缓解了地域矛盾。

    但是,江瀚这次取消名额限制,背后的考量却截然不同。

    首先第一点,便是迫切的人才需求。

    四川经历战火,虽然现在初步稳定,但仍然有不少官位空缺了出来。

    不少明廷官员殉国,所以江瀚急需大量受过教育、能处理实际政务的人才填充各级官府。

    同时,取消名额限制,那就意味着只要考生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通过考试。

    这为更多出身寒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有助于打破旧官僚集团对地方官场的垄断。

    最后,也是为了引导学风。

    通过大幅增加录取人数,并配以注重实学的考试内容,大力引导四川学子的读书风气。

    使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中,逐步向实用、经世的方向转变。

    再加上首次全省招考,需要以一种慷慨的方式,向川中百姓和学子展示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正统性,吸引更多人投效。

    所以对于这次秋闱,整个成都府的中枢机构都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了头等大事。

    而正当江瀚在成都筹备抡才大典时,邓阳和高迎祥的信使几乎是前后脚的功夫,分别将密信送到了汉王府。

    高迎祥的信件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请求他出兵佯攻,然后打开荔枝道让他入川。

    只不过令江瀚没想到的是,堵住高迎祥退路的,竟是自己派去的卧底。

    这倒省去了他出兵佯攻的功夫,只需要让邓阳部从石泉县撤走,退回驻地即可。

    反正方国安和邓玘两部明军都在磨洋工,逡巡不进,邓阳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积极。

    万一到时候被朝廷发现他“忠心任事”,下令将他调离汉中这个关键位置,那可就坏事了。

    只要邓阳一撤,高迎祥自然就能从荔枝道退入四川。

    相比于高迎祥,邓阳寄来的密信,则是让江瀚觉得有些难办了。

    这邓玘部川军的处境,竟然这么凄惨?

    一位功勋卓著的副总兵,竟然跑到了参将营中诉苦求助,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是真情流露,还是别有用心的试探?

    尤其是江瀚不在现场,那就更不好判断了。

    不过,信中邓阳则对此显得颇有信心,认为有机会把邓玘拉拢过来。

    思虑再三,江瀚还是决定让邓阳试一试,毕竟属下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不能开口就是打击。

    江瀚在回信中指示道:

    可以一试,但一定要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进行。

    务必谨慎,以试探性接触为主,不可急于求成,强行策反。

    在江瀚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之前招降马科一样,直接把邓玘部全部打包送进来。

    对外就说哗变、叛乱,这样也能最大限度保障邓阳自身的安全,避免暴露。

    写完回信并用火漆密封后,江瀚唤来亲兵:

    “去,把密信交给邓阳的信使。”

    “另外,传令剑州守将董二柱,让他在广元筹措一批粮饷,准备送往汉中邓阳处。”

    很快,石泉县外的邓阳便接到了江瀚的回信。

    见汉王同意了自己的计划,邓阳更是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拿下邓玘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尤其是对方还把破绽送到了自己手上。

    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从明军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太了解这些丘八和官将们的软肋和心思了。

    邓阳随即依令从石泉撤围,率部返回了勉县附近的驻地。

    他前脚刚走,城里的高迎祥后脚就溜出了石泉县,率部往西乡附近赶去。

    由于金牛道和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