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就算朱希孝不动手砍人,机会也不大了。
所以动手也没毛病,万一成了,至少还能出口气,不至于像陆炳似的念头不通达憋出毛病来。
李太监回到西苑时,天色已经黑了。
今天可是上元之夜,嘉靖皇帝赐宴给西苑诸大臣,众人正在永寿宫前殿吃吃喝喝。
李芳在后殿觐见皇帝,却见此时嘉靖皇帝手边放了一叠文书,都是目前在职指挥佥事以上锦衣卫官的简单资料。
由此可见,嘉靖皇帝对锦衣卫新掌事人选的重视和慎重。
因为在大明体制下,锦衣卫对皇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不可以替代。
在外人看来,锦衣卫权力最大地方在于掌管诏狱,拥有一定司法权。
但对皇帝而言,锦衣卫权力大小其实无所谓,锦衣卫和东厂谁更厉害也不是要紧事。
锦衣卫真正最重要的职责在于“耳目”,在于对京城和朝廷全方位的监视。
有了锦衣卫的消息来源,皇帝才能了解到大臣奏疏之外的信息,才能保证皇帝不陷入大臣制造的“信息茧房”。
不然的话,大明那一个个深居内宫不出的宅男皇帝,如成化、嘉靖、万历,是怎么做到不被蒙蔽,仍能实现有效统治?
此时嘉靖皇帝也知道,锦衣卫新掌事的人选不能再拖下去了。
现在就已经出现了锦衣卫官勾结御史互相攻讦的事情,再继续拖延不决,还不定闹出什么事情,让文官看笑话。
可以嘉靖皇帝看了一遍锦衣卫高级武官的简略资料,仍然没有发现心仪人选。
可能是陆炳在任的时候,对其他锦衣卫高级武官的压制实在太狠了,导致没有人能冒头。
或者说,这些人里不是缺乏有才力的人,但过去一直没有机会表现,这时候也显不出来了。
不知为何,嘉靖皇帝脑中闪出了一个人,此人如果不看他年纪身份,做事章法倒是挺适合的.....太可惜了。
正在嘉靖皇帝为难的时候,李芳回来了,如实向嘉靖皇帝奏报了奉旨出宫问话的所见所闻。
果然如同李芳所预料的那样,嘉靖皇帝对其它狗屁倒灶的事情都没多大兴趣。
唯独“调查文坛复古派是否反动”这事,引起了皇帝的关注。
“在锦衣卫里,还有这样敢于主动挑起文字狱的人才?”嘉靖皇帝惊诧的问道,从语气听不出这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
说实话,搞文字狱这种手段,嘉靖皇帝都不屑于去做。例如他把王阳明心学定为伪学,但也没有用这当罪名去整人。
但锦衣卫里有人敢挑这种事,倒让嘉靖皇帝看到了些许敢于任事的勇气。
嘉靖皇帝回忆着说:“这个叫钱威的指挥佥事,是否就是张爵被指控包庇的那人?”
李芳答道:“正是,此人先前是陆炳嫡系亲信,并且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和白榆一起共事。”
嘉靖皇帝点评了一句:“很有精神气。”
李芳怕嘉靖皇帝脑子抽风还想继续跟进调查,连忙又道:
“只是发现了嫌疑,调查了半个月而已,结论是借古讽今实属子虚乌有。”
嘉靖皇帝目光如炬的看穿了真相,哂笑道:“只怕是压力太大,查不下去了吧,谁给复古派站台了?”
旁边的黄锦答道:“听说是徐阶为复古派撑腰了。”
嘉靖皇帝“哦”了一声,就没再继续说这个话题,主打一个努力让人猜不透自己心事的人设。
有斟酌了片刻后,嘉靖皇帝对黄锦下旨道:“就让张爵去掉暂代二字,先继续留任掌事吧!”
虽然张爵这个人没多大本事,又七十七高龄了,但几十年来做事勤勤恳恳,又是藩邸老人出身,在忠诚度方面绝对没问题。
既然张爵还有精力,那就再干几天吧,顺便再观察观察下一代新人。
就是嘉靖皇帝到了这个岁数,也不免开始念旧了。
已经登基四十年,跟着他从兴王府出来的老人们,一个个的大都过世了。
如今还在世的藩邸故旧已经寥寥无几,黄锦和张爵算是最熟悉的两个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白榆迫不及待的来到严府。
等到午后严世蕃醒了,白榆就对着宿醉昏昏沉沉的小阁老滔滔不绝的谈起工作。
“昨日在西城外勘察,我已经看好了地方,等献礼工程正式启动,就先开工建厂,目前需要工匠......”
感觉酒劲还没过去的严世蕃听着白榆哔哔哔,痛苦的揉着额头,忍不住斥骂道:
“这才正月十六,年都没算过完,你踏马的能否先别谈工作了!”
白榆劝道:“咱们这献礼工程要抢时间,抢进度啊,最好在万寿节之前完工。
你也说过的,正月十六以后才是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