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397章 横征暴敛暴富的危害

第397章 横征暴敛暴富的危害(2/3)

贫富,强令抑配”,实际利率高达50%(《宋史·食货志》)。地方官为完成放贷指标,甚至“预支青苗钱于酒肆”,强制百姓消费。

    - 连坐制度:“五户为保,递相觉察”,富户被迫为贫户担保,“一人逃亡,全家受累”(《续资治通鉴长编》)。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痛斥:“青苗之法,乃强人之所不为。”

    - 农商俱伤:“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导致“田野荒芜,市井萧条”。司马光记载:“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富户为甲头,以催青苗钱。”

    青苗法的失败暴露了“国家金融”的暴力本质——当政府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体,必然导致“官逼民反”。南宋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总结:“王安石变法,欲以理财为方今之急,而不知其害民如此。”

    六、蒙元苛政:科差制度的“民族压迫”

    元朝将赋税分为“税粮”和“科差”:

    - 税粮:北方“丁税粟三石,地税粟三升”,南方“秋税亩三升,夏税亩一钱”(《元史·食货志》)。实际征收中“增耗”普遍,如江南地区“每石加耗五斗”,税率高达50%。

    - 科差:“丝料一斤六两四钱,包银中统钞四两”,且“五户丝户”需将部分赋税直接缴纳给贵族(《元史·食货志》)。科差按户等征收,“上户输丝八两,中户六两,下户四两”,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 民族歧视:“蒙古、色目人不纳丁税”,汉人、南人成为主要掠夺对象,导致“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元史·顺帝本纪》)。元末农民起义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正是对科差制度的血泪控诉。

    元朝的横征暴敛具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色目商人“斡脱”垄断海外贸易,通过“羊羔利”(年息100%)盘剥百姓。这种“制度性掠夺”最终引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总结:“元以宽失天下,朕以猛济宽。”

    七、晚明噩梦:矿税监与三饷加派的“双重绞索”

    万历年间的矿税监成为横征典范:

    - 无矿索税:“矿不必穴,税不必商”,苏州织户“每机一张,税银三钱”,导致“机户皆杜门罢织”(《明神宗实录》)。税监陈奉在湖广“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之刺骨”(《明史·陈奉传》),甚至“发历代陵寝,搜摸金玉”。

    - 暴力执法:“矿税监陈奉在湖广,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之刺骨”(《明史·陈奉传》)。税监孙隆在苏州征“织机税”,每机3钱,引发葛贤领导的织工暴动,“毙税官黄建节,付之烈焰”。

    - 三饷加派:崇祯年间“辽饷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练饷七百三十万”,农民“卖田纳饷,田价骤跌”(《明季北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三饷加派,民不堪命,至有鬻子女以应者。”

    这场掠夺直接导致“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李自成起义时“民争附之,旬日众至百万”(《明史·李自成传》)。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痛斥:“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八、清季沉沦:厘金制度的“商业绞杀”

    太平天国战争后推行的厘金制度:

    - 关卡林立:“五里一卡,十里一局”,从上海到武汉设卡36处,货物“逢关抽税,遇卡留难”(《清稗类钞》)。长江流域“厘卡如林,商民视为畏途”,导致“货物流通成本增加30%以上”。

    - 税率失控:“百货厘金率为值百抽五”,实际征收中“层层加码,倍蓰不止”(《清史稿·食货志》)。曾国藩在《遵旨复陈税务情形折》中承认:“厘金之设,本属权宜之计,今已积重难返。”

    - 官商勾结:“厘卡委员与地方豪强分肥,小民无告”,导致“商民裹足,市场凋敝”(《光绪朝东华录》)。张謇在《张季子九录》中痛陈:“厘金一日不废,实业一日不兴。”

    厘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传统农业帝国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型的失败——当政府通过暴力垄断商业流通,必然窒息市场经济的活力。甲午战争后,厘金年收入达1.5亿两白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0%,却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九、系统崩溃的“病理机制”

    横征暴敛之所以必然导致系统崩溃,在于其同时击穿了三大规律:

    1. 生产规律:“耕者无其田,织者无其机”,破坏“付出-回报”的基本逻辑。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本为创造增量,但秦代“泰半之赋”却将农民推向破产。

    2. 流通规律:“关卡如林,苛税如虎”,阻断“供需-价格”的调节机制。明朝海禁导致“走私猖獗,海盗横行”,而清朝厘金制度使“商品流通成本倍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 分配规律:“富者愈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