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398章 结党营私吸血游戏

第398章 结党营私吸血游戏(5/5)

落埋下伏笔。

    1. 权力网络的搭建:从“御前侍卫”到“二皇帝”

    和珅靠“揣摩圣意”上位,十年内从“御前侍卫”升至“文华殿大学士”,构建“和珅控制中枢,亲信掌控地方”的网络:

    - 控制军机处:和珅任“领班军机大臣”,将“奏折批阅权”攥在手中,“凡不利于己者,扣而不发”;军机章京(秘书)全由亲信担任,汪如龙(和珅亲家)任“领班章京”,“所有奏折先送和珅,再送乾隆”,乾隆晚年“眼花耳聋”,和珅“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称为“二皇帝”。

    - 地方亲信网络:将“总督、巡抚”换成亲信,福长安(和珅党)任“户部尚书”,国泰(和珅党)任“山东巡抚”,李侍尧(和珅党)任“云贵总督”,形成“中央-地方”利益链。国泰在山东“勒索州县官,每县需缴‘孝敬钱’十万两”,否则“以‘亏空’治罪”,地方官“被迫盘剥百姓”。

    - 垄断科举:和珅任“殿试读卷官”,将“状元、榜眼”判给“行贿者”,苏凌阿(和珅亲家)“目不识丁”,却靠行贿任“大学士”,时人讽刺:“和珅跌倒,苏凌阿吃饱。”

    2. 暴富神话的制造:从“议罪银”到“万国进贡”

    和珅的财富,相当于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其掠夺手段“集历代之大成”:

    - 议罪银制度:发明“官员犯罪可缴银免罪”,“贪腐一万两,缴银五千两可免罪”,导致“官员肆无忌惮贪腐”。陕甘总督勒尔谨“贪腐百万两”,缴银五十万两“官复原职”;河南巡抚王士俊“勒索百姓”,缴银二十万两“调任湖广总督”,议罪银“每年入和珅私囊超百万两”。

    - 垄断贡品:将“万国进贡”的珍品“先挑最优者”,乾隆收到的“只是次等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进贡的“蒸汽机模型”“步枪”,被和珅“截留自用”;西藏进贡的“大活佛金佛”,和珅“换以铜佛,金佛归己”,其“藏宝楼”中“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乾隆多十倍”。

    - 土地兼并与经商:在全国“占田八千顷”,“北京、天津、苏州皆有当铺、银号”,仅“北京‘和记当铺’就有二十座”,垄断“粮食、丝绸”贸易,“低买高卖,牟取暴利”,每年“经商收入超百万两”。

    1799年和珅倒台,抄家清单显示:黄金3.3万两、白银300万两、当铺75座、田地8000顷,总资产“约白银八亿两”(清朝年财政收入约5000万两),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3. 体系的崩溃:从“白莲教起义”到“鸦片战争”

    和珅党羽的掠夺,让清朝“康乾盛世”戛然而止:

    - 吏治彻底腐败:“官员以贪腐为能,以清廉为愚”,地方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成为常态,百姓“冤情无告,只能起义”。1796年白莲教起义,“参与者数十万”,口号“官逼民反”,清军“耗时九年才镇压,耗银二亿两”,国库为之一空。

    - 军备废弛:和珅党羽控制军权,“军费被挪用,士兵形同乞丐”,八旗兵“骑马坠地,射箭脱靶”,乾隆末年“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竟需招募乡勇”,暴露清军战斗力之弱。

    - 埋下鸦片战争伏笔:和珅垄断对外贸易,“压制西方科技”(如截留蒸汽机模型),导致清朝“闭目塞听”;官员贪腐让“海防废弛”,广州虎门炮台“炮弹多为实心弹,无法炸敌”,为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埋下祸根。

    八、崩溃规律:结党营私的“死亡公式”

    从东汉到清末,结党营私摧毁王朝的路径高度一致,如同预设好的“死亡程序”:

    1. 权力垄断→排斥异见:用“党同伐异”清除有能力的官员,只剩“庸碌之辈”,体系失去纠错能力;

    2. 利益输送→财政枯竭:公共资源被私分,国库空虚,只能“加税→民变→再加税”,陷入恶性循环;

    3. 暴力护盘→民心尽失:用“特务统治”“诬陷株连”镇压反抗,百姓从“忍耐”到“绝望”,最终“揭竿而起”;

    4. 内耗加剧→外敌趁虚而入:王朝在党争中自我削弱,边疆民族或农民起义军“一击即溃”。

    就像癌细胞扩散:初期只是局部病变(小圈子利益),中期破坏器官功能(官僚、财政体系),晚期全身衰竭(社会崩溃),无药可救。

    结语:权力的“潘多拉魔盒”

    结党营私的本质,是“权力不受约束时的必然堕落”。它制造的暴富神话,从来不是“能力创造”,而是“掠夺转移”——用整个体系的崩溃,换少数人的奢靡。

    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制衡的权力,必然滋生结党;没有透明的监督,营私就会泛滥。从东汉“五侯”到清末和珅,那些在权力网络中狂欢的人,最终都与王朝一起,埋葬在自己挖掘的坟墓里。这或许是人类政治文明最沉重的教训:权力是把双刃剑,挥向别人时,终会砍向自己。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