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422章 与道同体,反归自然

第422章 与道同体,反归自然(3/3)



    举例四: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世,却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旧唐书·郭子仪传》)。常人功高则易骄,他却“事上诚谨,临下宽厚”(反于“骄横”);常人握权则难放,他却“所赐良田美器,皆分遗将佐”(反于“私藏”)。但他的“反”,并非刻意避祸的权谋,而是深知“盛满易衰”的道——他见“功高”是“壮”,故“谦谨”是自然守柔;见“权重”是“刚”,故“分遗”是自然处下。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位极人臣,而求退不得,盖天眷未衰耳。若恃功邀宠,祸且不测。”这种认知已内化为生命本能,故其“反”的行动自然合道,终得善终。这便是从“用反避祸”到“化反存身”的第三重境界。

    五、结语:反归本源,与道同化

    “反者道之动”的第三重境界,是对“反”的终极领悟:“反”不是道的“手段”,而是道的“自性”;“动”不是道的“表象”,而是道的“体用”。人在这一境界中,不再是“道的追随者”,而是“道的参与者”——通过“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修持,回归生命本源,与道同频共振,此时的“反”,便是“归”:归向道的本真,归向自然的自性。

    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当人与万物、与道融为一体,“反者道之动”便不再是需要理解的规律、需要运用的方法,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呼吸是反(呼和吸),生死是反(生和死),言行是反(言与默、行与止),一切皆在道的循环中自然流转,无有分别,无有执着。

    这便是第三重境界的终极意义:从“知反”到“用反”,最终到“是反”——人成为“反者道之动”的化身,在“反”与“常”的圆融中,实现与道同化的自由。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