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循环,不争先而有序),
不言而善应(不言而善于回应——如雷响雨至,不预告而必应),
不召而自来(不召唤而自然到来——如春来花开,不催促而自至),
繟然而善谋(舒缓而善于谋划——如天地布局,不匆忙而周全)。
天网恢恢(天网广大),疏而不失(稀疏而不漏——如规律虽宽,违者必惩,合“天道公平”的规律)。
第七十四章
(聚焦“刑罚与民生界域”:百姓不畏死,刑罚无用;民生安,自畏死,循“安则畏死”之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民不畏死(百姓不畏惧死亡),奈何以死惧之(何必用死亡恐吓他们——如饿极者不畏死,刑难慑)?
若使民常畏死(若让百姓常畏惧死亡),而为奇者(对作恶的人),吾得执而杀之(我抓来杀掉),孰敢(谁敢再犯)?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专管杀人的人杀——如天道惩恶,不待人动手)。
夫代司杀者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杀),是谓代大匠斫(这叫代替工匠砍木——工匠砍木不伤手,代者必伤)。
夫代大匠斫者(代替工匠砍木的人),希有不伤其手矣(很少有不伤手的——违“各司其职”之律,必自伤)。
第七十五章
(聚焦“民生与赋税界域”:民饥因税重,民难治因多为,循“轻赋则安”之律)
民之饥(百姓饥饿),以其上食税之多(因统治者收税太多——如夺农食,民必饥),是以饥(故饥饿)。
民之难治(百姓难治理),以其上之有为(因统治者太能作为——如多法令,民反乱),是以难治(故难治理)。
民之轻死(百姓看轻死亡),以其求生之厚(因他们求生的欲望强烈——如贫极则敢犯死),是以轻死(故看轻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把生存看得太重的人),是贤于贵生(比看重生存的人贤明——如知“生有常,不妄求则安”,合“知足则生”的规律)。
第七十六章
(聚焦“生死强弱界域”:生者柔弱,死者坚强,循“柔则生,刚则死”之律)
人之生也柔弱(人活着时身体柔弱——如婴儿柔软,生机盎然),其死也坚强(死后身体僵硬——如枯骨坚硬,生机断绝)。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活着时柔脆——如草木青叶,柔而有生),其死也枯槁(死后枯槁——如草木枯枝,刚而无生)。
故坚强者死之徒(故坚强是死亡的同类),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生存的同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故军队强大则不胜——如强兵骄横,易败),木强则折(树木强大则折断——如大树招风,易摧)。
强大处下(强大处于下方——如强则必衰,合“反者道之动”),柔弱处上(柔弱处于上方——如柔则必生)。
第七十七章
(聚焦“天道公平界域”:天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反之,循“平衡”之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的规律,像拉弓吗)?
高者抑之(高的压低),下者举之(低的抬高);
有余者损之(有余的减损),不足者补之(不足的补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的规律,减损有余补充不足——如雨露均沾,不偏富贵)。
人之道则不然(人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损不足以奉有余(减损不足奉献有余——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有余奉献给天下)?唯有道者(只有循规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故圣人施为不倚仗),功成而不处(功成不居功),其不欲见贤(他不想显示贤能——合“天道公平”的规律,不贪有余)。
第七十八章
(聚焦“柔弱胜强界域”:水柔能穿石,柔能克刚,循“柔则久胜”之律)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如水滴无形,任物塑形),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如水穿石,绳锯木断),以其无以易之(因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胜强(柔弱胜坚强),柔之胜刚(柔软胜刚硬),天下莫不知(天下没人不知道),莫能行(没人能践行——因贪强好刚,违“柔能胜”之律)。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承受国家的屈辱),是谓社稷主(这叫国家君主);
受国不祥(承受国家的灾殃),是为天下王(这叫天下君王)。”
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像反话——如处下是上,受辱是尊,合“反者道之动”的规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