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449章 连取近

第449章 连取近(2/6)

“贴近正向能量”

    “近”的核心是“自愿后的正向奔赴”——不是“强迫自己变成别人”,而是“主动靠近能让你变得更好的心态、目标和环境”。它同样分三种:

    - 近正向心态:比如遇到挫折时,靠近“这是成长的机会”的想法,而不是“我真倒霉”的抱怨;比如面对差距时,靠近“我能慢慢追上”的从容,而不是“我永远赶不上”的焦虑;

    - 近清晰目标:比如不是“我想赚钱”的模糊愿望,而是“我想通过做设计,3年内月薪达到2万”的具体目标;比如不是“我想变好”的空泛期待,而是“我想每天读30分钟书,提升表达能力”的明确计划;

    - 近滋养环境:比如不是“待在充满抱怨的宿舍”,而是“去能让你专注的自习室”;比如不是“刷充满焦虑的朋友圈”,而是“看能给你启发的纪录片”。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近”就是“心的改变”——它不是让你逃离现实,而是让你主动选择“能让心变得更积极”的方向;不是让你盲目乐观,而是让你在靠近中慢慢找到“变好的力量”。

    二、连:好的连接,是成长的“助推器”

    断舍离帮我们“断了消耗的社交”,但如果不“连”上滋养的关系,我们还是会陷入孤独;断舍离帮我们“断了无意义的事”,但如果不“连”上有价值的事,我们还是会陷入迷茫。“连”不是“填补空白”,而是“找到能拉着你向上的手”。

    我们做第二个比喻:“连”就像给手机“连优质WiFi”。

    劣质WiFi(消耗的连接)会让手机卡顿、耗电,甚至泄露信息;而优质WiFi(滋养的连接)会让手机流畅运行,能快速下载需要的文件,能顺利和别人视频通话。人也是一样,连对了人事物,成长会像“下载文件”一样快;连错了,只会像“卡顿的手机”一样,耗着精力却没进展。

    案例1:考研党小林的“圈子连接”——从“一个人焦虑”到“一群人坚持”

    小林决定考研时,一开始是“一个人战斗”:每天在宿舍复习,室友要么打游戏,要么聊八卦,还总说“考研太难了,你肯定考不上”。小林越复习越焦虑,甚至想过放弃——这就是“断舍离没做,也没连对圈子”的状态。

    后来,小林做了两件事:

    1. 断舍离:减少和室友聊“考研没用”的话题,每天除了睡觉,很少待在宿舍;

    2. 连优质:加入了学校的“考研自习室”,还加了一个“二战上岸学长群”。

    在自习室里,她遇到了一群和自己一样努力的人:有人早上6点就到,有人晚上11点才走,没人说“考研难”,只会互相问“这道题你会吗”“今天你复习到哪了”。在学长群里,学长会分享“如何做英语阅读”“政治大题怎么背”,还会说“我去年这个时候也焦虑,坚持下来就好了”。

    慢慢的,小林不焦虑了——她不再是“一个人扛”,而是“一群人一起走”。她会和自习室的同学互相监督早起,会和学长请教不懂的问题,甚至会帮同学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最终,小林考上了目标院校,她说是“好的圈子,拉着我走过来的”。

    关键启示:对普通人来说,“连”的核心是“找到和你同频的人”——你想考研,就去连“也在考研的人”;你想减肥,就去连“也在减肥的人”;你想创业,就去连“也在创业的人”。同频的人不会消耗你,只会和你一起“往更好的方向走”。

    案例2:任正非的“人才连接”——从“小作坊”到“华为帝国”

    1987年,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只是一个“3个人的小作坊”,做的是交换机的代理生意。当时,中国的通信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很多企业都在“代理国外产品”,但任正非知道:“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早晚会被淘汰。”

    他做的第一个关键决策,就是“连优质人才”:

    - 当时国内懂通信技术的人很少,任正非就跑到高校里“挖人”——他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找到通信专业的教授,说“华为想做自己的交换机,需要你们的帮助”;

    - 他还去国外“连技术专家”——1993年,他花高薪请来了美国IBM的专家,帮华为做管理改革;后来,又请来了德国、日本的技术团队,帮华为研发5G技术。

    有人问任正非:“为什么花这么多钱请外人?”他说:“好的人才,能帮华为少走10年弯路。”正是因为“连”上了这些优质人才,华为才能从“代理产品”走到“自主研发”,从“小作坊”走到“全球5G领域的领导者”。

    任正非曾说:“华为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优秀人才的成功。”这句话正是“连”的精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连接一群优秀的人,就能聚合成“改变行业”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案例3:普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