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449章 连取近

第449章 连取近(3/6)

人老张的“兴趣连接”——从“退休后无聊”到“找到新价值”

    老张退休后,每天在家看电视、遛弯,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他断舍离了“上班时的忙碌”,却没“连”上退休后的新乐趣,所以陷入了空虚。

    后来,老张在小区里看到有人跳广场舞,他本来不好意思加入,但领队阿姨说“来试试吧,我们都是退休的,一起玩”。老张试着跳了几次,发现很开心——这是他“连”上的第一个新兴趣。

    接着,他又在广场舞队友的推荐下,加入了社区的“书法班”。班里的老师是退休的语文老师,会耐心教大家写毛笔字;同学也都是同龄人,会互相夸“你这个字写得好”。老张慢慢爱上了书法,每天都会写2小时,还参加了社区的书法展览——他不仅“连”上了兴趣,还“连”上了“被认可的价值”。

    现在的老张,每天过得很充实:早上跳广场舞,下午练书法,晚上和家人分享当天的快乐。他说:“退休不是‘结束’,而是‘连’上新生活的开始。”

    关键启示:对每个人来说,“连”的本质是“找到能让你感受到‘活着有意义’的事”——不管是兴趣、圈子,还是新的目标,只要能让你觉得“每天都有盼头”,就是值得“连”的优质关联。

    三、取:有用的汲取,是成长的“养分库”

    断舍离帮我们“舍了没用的物品”,但如果不“取”上有用的东西,家里还是会空;断舍离帮我们“舍了冗余的信息”,但如果不“取”上有价值的知识,大脑还是会空。“取”不是“囤积”,而是“找到能帮你解决问题的钥匙”。

    我们做第三个比喻:“取”就像给杯子“装清水”。

    杯子里的污水(冗余信息、无效经验)要倒掉(断舍离),但如果不装清水(有用的知识、能转化的经验),杯子还是“没用”;只有装上清水,杯子才能用来喝水、解渴。人也是一样,“取”到有用的养分,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成长。

    案例1:职场新人小周的“经验汲取”——从“什么都不会”到“能独立做项目”

    小周刚进公司时,做什么都手忙脚乱:写方案没逻辑,和客户沟通紧张,甚至连Excel表格都用不熟练。领导没骂他,而是给了他一个建议:“你去跟着李姐学,她做这个行业5年了,经验多。”

    小周听了领导的话,开始“取”李姐的经验:

    - 李姐写方案时,小周会站在旁边看,记下“先列框架再填内容”“重点放在客户关心的问题上”;

    - 李姐和客户沟通时,小周会旁听,记下“先听客户说需求,再回应”“遇到质疑时,先肯定再解释”;

    - 下班后,小周会主动问李姐:“今天这个方案,我哪里没考虑到?”李姐会耐心告诉他:“你忘了加预算表,客户最关心这个。”

    小周不是“盲目记”,而是“取了就用”:他把李姐说的“列框架”用在下次写方案里,把“听客户需求”用在下次沟通里,哪怕每次只“取”一个小经验,也会立刻转化为行动。

    3个月后,小周能独立做简单的项目了;半年后,他做的方案被客户表扬“逻辑清晰,很专业”。小周说:“我能进步这么快,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我‘偷’了李姐的经验。”

    关键启示:对职场人来说,“取”的核心是“向有结果的人学”——不是“学他的所有习惯”,而是“学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记在本子上就完了”,而是“用在自己的工作里”。只有“取了能用”,才是真正的汲取。

    案例2:杨绛先生的“知识汲取”——从“书香世家”到“文学大师”

    杨绛先生是中国着名的作家、翻译家,她的成就,离不开“一生都在汲取知识”的习惯。

    杨绛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取”家里的书籍养分:父亲杨荫杭是着名律师,家里有很多藏书,杨绛3岁就开始看《西游记》,5岁就能读《唐诗三百首》。她不是“盲目读书”,而是“取自己喜欢、能懂的书”——比如她喜欢文学,就反复读《红楼梦》,甚至能背下来里面的诗词。

    后来,杨绛去国外留学,又“取”西方文学的养分:她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不仅读原文,还会做笔记,分析“作者是怎么塑造人物的”“怎么写故事的”。这些知识,后来都成了她创作的“素材库”——她写的《围城》,里面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都能看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即使到了晚年,杨绛还是在“取”知识:她90岁时,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为了准确翻译,她重新学习古希腊语,还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她说:“读书是我的乐趣,汲取知识能让我觉得‘活着很充实’。”

    杨绛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这句话正是“取”的精髓——读书是最方便的“汲取”,不需要麻烦别人,就能“向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