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答案是“是”,就给自己打个勾;如果答案是“否”,就想想“明天怎么改进”。比如,你今天没“连”考研群,明天就“花5分钟加群”;你今天没“取”减脂餐做法,明天就“刷10分钟相关视频”。
慢慢的,“连取近”会变成你的“日常习惯”——不需要刻意提醒,你就会主动去做。
方法3:找“连取近搭档”——和别人一起“做加法”
很多人“做连取近,坚持不下来”,是因为“一个人没动力”。这时候,你可以找一个“连取近搭档”——和你有同样目标的人,一起做连取近:
- 如果你想考研,就找一个“也在考研的同学”,一起连考研群、一起取复习资料、一起近自习室;
- 如果你想减肥,就找一个“也在减肥的朋友”,一起连健身群、一起取减脂经验、一起近公园运动;
- 如果你想创业,就找一个“也在创业的伙伴”,一起连客户资源、一起取行业经验、一起近优质圈子。
比如,你和搭档可以每天互相打卡:“我今天加了考研群,你呢?”“我今天学了减脂餐做法,你学了吗?”——有了搭档的监督和鼓励,你会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六、“连取近”的3个常见误区:别把“盲目连”当“滋养”,别把“贪多取”当“成长”
在实践“连取近”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走进误区——把“盲目社交”当“连”,把“囤积知识”当“取”,把“强行改变”当“近”。接下来,我们澄清3个常见误区:
误区1:把“认识的人多”当“连得好”
比如,一个人加了100个微信群,认识了很多“大佬”,却从来没和他们深入交流,也没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这不是“连得好”,而是“盲目社交”。
“连”的核心是“有滋养的连接”,而不是“认识的人多”。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连接能给你带来什么?”——能给你鼓励、帮你成长的,是好的连接;只是“躺在通讯录里”的,不是好的连接。
比如,你加了一个考研群,群里的学长能帮你解答问题,这是好的连接;你加了一个“大佬群”,却从来没和大佬聊过,这不是好的连接。
误区2:把“学的东西多”当“取得好”
比如,一个人每天刷10个学习视频,读5本书,却从来没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里,过几天就忘了——这不是“取得好”,而是“囤积知识”。
“取”的核心是“能转化的汲取”,而不是“学的东西多”。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知识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能帮你减肥、考研、工作的,是好的汲取;只是“记在本子上”的,不是好的汲取。
比如,你学了“减脂餐做法”,并且真的做了减脂餐,这是好的汲取;你学了“考研技巧”,却从来没用到复习里,这不是好的汲取。
误区3:把“强迫自己改变”当“近得好”
比如,一个人不喜欢跑步,却强迫自己每天跑5公里,结果跑了几天就受伤了,再也不想跑了——这不是“近得好”,而是“强行改变”。
“近”的核心是“自愿的靠近”,而不是“强迫自己”。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改变让你觉得开心吗?”——让你觉得“有动力、不痛苦”的,是好的靠近;让你觉得“很煎熬、想放弃”的,不是好的靠近。
比如,你不喜欢跑步,却喜欢跳绳,就“近”跳绳的习惯,而不是强迫自己跑步——这样你才会坚持下去。
结语:连取近,是给生活“装上新的齿轮”
断舍离帮我们“卸下了包袱”,而连取近帮我们“装上了齿轮”——这些齿轮,就是你连接的优质圈子、汲取的有用知识、靠近的正向能量。它们会带动你“向前走”:圈子拉着你,知识推着你,能量照着你。
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好所有事”——今天加一个好的群,是“连”;明天读一页有用的书,是“取”;后天去一次自习室,是“近”。这些小小的行动,会像“齿轮的转动”一样,慢慢带动你整个生活的改变。
就像诗人里尔克说的:“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而“连取近”就是“让你能挺住的力量”——它让你在孤独时有人陪伴,在迷茫时有人指导,在焦虑时有人鼓励;它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让你相信“只要慢慢走,就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愿你能学会“连取近”,在断舍离之后,给生活装上“向上的齿轮”——连对的人,取对的养分,近对的方向,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从容。
毕竟,最好的生活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装满了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最好的成长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拥有了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切”。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