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什么大佬能“轻松赚钱”?答案藏在“术数”里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者:
一种是“连轴转型”:每天泡在公司改方案、盯执行,凌晨发朋友圈说“又熬了一个通宵”,月底却发现营收刚够覆盖成本,一旦停下工作,项目就可能停摆——这是“劳身”的困境;
另一种是“从容布局型”:比如华为早年投入5G研发,任正非没天天盯生产线,却能在十年后收获全球领先的技术;段永平投资苹果,没天天盯股价,却能靠苹果的生态持续盈利——这是“术数”的力量。
《盐铁论》中“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智慧,在商业时代被大佬们演绎到了极致。这里的“术数”,不是玄学中的“算命术”,也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一套“看透规律、搭建资产、善用杠杆”的财富操作系统。它的核心有三个关键点:规律是罗盘(找对方向),资产是基石(建好容器),杠杆是羽翼(放大收益) 。
今天,我们不聊抽象的理论,只讲商业大佬的真实故事——从段永平的“产品规律”到巴菲特的“价值规律”,从马斯克的“科技资产”到董明珠的“品牌资产”,从雷军的“生态杠杆”到马云的“平台杠杆”,拆解他们如何靠这三个关键点突破“劳身”的陷阱,实现“不费力而持续盈利”。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还原大佬们“找规律、建资产、用杠杆”的具体方法,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术数不是大佬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学的“财富思维”。
第一部分 规律:术数的罗盘——大佬们如何找到“必然赚钱”的因果?
种树人的第一步,从不是盲目挖坑种树,而是先蹲在地里观察:“这片土壤的酸碱度适合种苹果还是梨?”“春天浇多少水才不会烂根?”——他懂“果树生长的规律”,所以能收获满枝果实。对商业大佬而言,规律就是“罗盘”:没有罗盘的船,再用力划也会偏航;找对规律的人,再慢走也在靠近目标。
1. 规律的本质:不是“运气”,是“重复出现的因果”
很多人觉得“规律”很玄,其实它就是“一件事重复发生的因果关系”——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播种”是因,“收获”是果;“用户需要好产品,才会重复购买”,“做好产品”是因,“重复购买”是果。大佬们的厉害之处,不是“运气好”,而是能看透“隐藏的因果”,并顺着因果做事。
用一个生活比喻:规律就像“天气预报”。普通人看天气预报是为了带伞,大佬看“商业天气预报”是为了布局——比如看到“新能源会成为趋势”(因),就提前投入研发(果);看到“用户时间在向短视频转移”(因),就搭建短视频平台(果)。不懂规律的人,就像“没看天气预报出门的人”,要么被雨淋,要么白跑一趟。
2. 大佬案例:从“用户规律”到“行业规律”,他们如何“顺因得果”?
案例1:段永平——“做对的事”:看透用户需求的“因果规律”
段永平被称为“中国最懂产品的大佬”,他做步步高、OPPO、vivo时,从不是“跟风做产品”,而是先找“用户需求的规律”。
1995年,段永平做步步高电话机时,发现当时的电话机有个通病:按键用半年就会失灵,用户吐槽“换了三个电话,还是按不动”。他没像其他厂家那样“降低成本抢价格”,而是花了三个月研究“用户用电话的规律”:用户每天按电话键至少20次,按键的“耐磨度”是核心需求,比“便宜10块钱”更重要。
于是,他决定用进口的导电胶按键(成本比国产高30%),还专门做了“耐磨测试”:用机器模拟用户按键盘,按10万次不失灵才量产。结果,步步高电话机上市后,虽然比同类产品贵20块,却因为“按键耐用”成了爆款,一年卖出100万台——这就是“懂用户规律”的因果:“满足核心需求”是因,“用户买单”是果。
后来段永平投资苹果,也是因为看透了“苹果的用户规律”:苹果用户在意“生态体验”(手机、平板、电脑联动),比“性价比”更重要,所以苹果能持续涨价还能卖得好。他说:“‘做对的事’就是找规律,‘把事做对’就是顺着规律干。找不对规律,再努力也没用。 ”
案例2:巴菲特——“价值投资”:看透企业盈利的“因果规律”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本质是“找企业盈利的规律”。他从不买“热门股”,而是找“能持续赚钱的企业”——因为他懂一个规律:“企业的价值=未来能赚的钱的总和”,只要企业能持续盈利(因),股价早晚都会涨(果)。
1988年,巴菲特花10.2亿美元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当时很多人质疑:“可口可乐就是卖糖水的,能赚多少钱?”但巴菲特看透了可口可乐的“盈利规律”:
- 第一,“品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