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452章 术数

第452章 术数(2/5)

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用户喝可乐时会优先选它,这是“不用花钱就能留住用户”的优势;

    - 第二,“成本规律”:可口可乐的配方简单,生产成本低,毛利率能达到60%以上,赚钱效率高;

    - 第三,“全球化规律”:可口可乐能卖到全球190多个国家,市场空间大,每年都能稳定增长。

    后来的事证明,巴菲特是对的:到2023年,他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超过230亿美元,35年涨了22倍。他在《致股东的信》里说:“我就像一个农夫,只种‘能长果子的树’——因为我知道,只要树是好的(规律对),早晚都会结果(赚钱)。 ”

    案例3:任正非——“反周期投入”:看透技术发展的“因果规律”

    任正非的厉害之处,是能看透“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迭代是“不进则退”的,今天不投入研发(因),明天就会被淘汰(果);而危机时投入研发(因),危机后就能领先(果)——这就是他的“反周期投入”规律。

    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科技公司都在“砍研发、缩规模”:思科砍了10%的研发预算,爱立信裁员1.6万人。但任正非却反着来:华为的研发投入从营收的10%提高到15%,还招聘了2000名研发工程师,专门研究5G技术。

    当时华为的高管反对:“现在现金流紧张,再投研发会有风险。”任正非说:“技术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危机而停止——今天不投5G,五年后我们就没饭吃。危机时别人都不投,我们投,等危机过去,我们的技术就会领先。 ”

    果然,2013年5G技术开始商业化,华为因为早年的投入,成为全球5G专利最多的企业,占全球5G专利的20%以上,订单量远超思科、爱立信——这就是“懂技术规律”的回报:提前布局(因),领先行业(果)。

    案例4: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看透员工成长的“因果规律”

    稻盛和夫能让日航起死回生,靠的是“员工成长的规律”:员工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能创造价值的主体”——只要让员工“主动想办法赚钱”(因),企业就能盈利(果)。

    2010年,日航破产时,稻盛和夫接手,当时日航负债2.3万亿日元,每天亏损1亿日元。他没有“裁员降本”,而是推行“阿米巴经营”:把日航分成1000多个小团队(阿米巴),每个团队都像“小公司”,自己算成本、算营收,员工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利润”。

    比如日航的乘务组,以前只是“按流程服务”,推行阿米巴后,他们开始想:“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让乘客多买免税品?”有个乘务组发现,乘客喜欢在飞机降落前买免税品,于是调整了免税品展示时间,结果这个团队的免税品销售额涨了30%。

    不到两年,日航就实现盈利,2012年净利润达1800亿日元——这就是“懂员工规律”的力量:激活员工(因),企业盈利(果)。稻盛和夫说:“企业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把人放在第一位,利润自然会来。 ”

    3. 普通人如何找规律?大佬的“规律方法论”

    大佬找规律不是“靠感觉”,而是有具体方法,普通人也能学:

    - 第一步:观察“重复出现的现象” 。规律的本质是“重复”,比如“用户每次买奶茶都选无糖”“每年冬天羽绒服都会涨价”——这些重复现象背后,就是规律。段永平做电话机时,就是观察到“用户总吐槽按键失灵”这个重复现象,才找到“耐磨按键”的规律。

    - 第二步:拆解“因果关系” 。找到重复现象后,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巴菲特分析可口可乐时,拆解出“品牌→用户忠诚→持续盈利”的因果;任正非分析技术时,拆解出“研发投入→技术领先→订单增长”的因果。

    - 第三步:小范围“验证规律” 。不要一开始就all in,先小范围测试。比如你想做奶茶,先在小区门口摆个小摊,测试“无糖奶茶”是否受欢迎(验证用户规律),再决定开不开店。大佬们也会这么做:小米早期做手机时,先在论坛找100个“米粉”测试产品,验证规律后再量产。

    第二部分 资产:术数的基石——大佬们如何搭建“自动生钱”的系统?

    种树人的果树,不是“用一次就没”的消耗品,而是“每年都结果”的资产。对大佬而言,资产就是“自动生钱的容器”:砍柴人的柴是消耗品(烧完就没),种树人的果树是资产(持续结果);普通人的“重复体力”是消耗品,大佬的“品牌、专利、用户群”是资产。

    1. 资产的本质:不是“东西”,是“持续产生收益的系统”

    很多人以为“资产就是钱、房子”,其实不对。资产的核心是“持续产生收益”——房子能租出去收租金,是资产;品牌能让用户愿意多花钱买,是资产;专利能收授权费,是资产。反之,钱存在银行,若利息赶不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