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281章:十八个月奇迹震撼全球航天界

第281章:十八个月奇迹震撼全球航天界(1/3)

    迈克·沃森博士以及其它同样在关注此事的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他们无不大受震撼。

    震撼之余,还有一种触及到信息盲区的感受。

    甚至他们突然有种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经验和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航天工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就能做到的。

    从立项到首飞,短短18个月啊。

    只有干这一行的人知道,这个时间周期是多么的离谱,这点时间甚至都不一定够一款新型火箭的理论研究论证阶段。

    而那些原本坐等看笑话的外媒人士、内地的一些公知大侄子们。

    此刻也集体失声,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不解。

    与此同时,发射任务仍在继续。

    “二级一次关机!”

    “星箭组合体进入初始轨道!”

    “滑行段…”

    “二级二次点火!”

    “成功!”

    “载荷分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星箭一号成功将模拟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最终宣告响彻指挥大厅时,全体工作人员的振奋与压力,如同火山般全面喷发了!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巨大的欢呼声、掌声瞬间淹没了整个指挥中心。

    工程师们相互拥抱、击掌。

    吴光裕用力抱住了身边的陆安,这位航天老将也振奋得眼眶也湿润了。

    本来退休了又被“返聘”的德米特里仔细查看着数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程书强轻轻呼出一口气,与吕明相视一笑。

    王铁军和他的团队也击掌相庆。

    陆安站在欢呼的人群中,看着大屏幕上定格的轨道参数和五个成功回收的箭体画面,脸上露出了微笑。

    而吴光裕、王铁军这些老专家们,包括外界不少人士。

    大家都意识到从这一刻起,国内商业航天的天,从今天开始,彻底变了,迎来了一个由他们开创的崭新时代。

    星界动力航天公司用堪堪18个月的时间,兑现了一个在同行眼里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承诺,也将东方航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的目标,就带着不容失败的使命。

    因为一成立就几乎获得了国内最顶尖的航天资源倾力支持,无论是人才、资源、正策,要什么只要国家能给的都尽量给。

    可想而知,要是失败了会招来多么大的负面声浪。

    而整个“星箭一号”研发团队,吴光裕等人其实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不容有失,所以压力之大也远超以往。

    好在这一刻,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了,接下来就是享受成功的喜悦。

    ……

    数小时后,星界动力航天总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镁光灯再次聚焦,但这一次的气氛前年公司成立大会截然不同。

    此刻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举世瞩目的荣光,陆安与“星箭1号”的主要团队负责人站在台上,不过部分重要的工程专家因为保密缘故不宜在公众视野露面。

    末了,台上的陆安对着话筒,声音沉稳而有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我宣布,星界动力航天‘星箭一号’可回收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话音落下,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本次任务,我们成功将模拟载荷送入预定近地轨道,并成功实现了助推器与一级火箭的精准回收与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在大推力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他顿了顿,公布了更详细的数据:

    “经过初步遥测数据确认,‘星箭一号’实际运载能力表现优异,完全达到甚至部分超出了设计指标。我们创造了一系列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成为国内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一级回收模式下,最大LEO近30吨,最大GTO超10吨半。”

    “第二,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首飞即实现多体同步回收的火箭。”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最让我们团队为之自豪的一项记录是,从项目正式立项到今日首飞成功,我们仅仅用了18个月,刷新了前无古人的记录!”

    台下再次响起一片惊呼和更加热烈的掌声。

    无数镜头对准了陆安和他身后那群创造了奇迹的工程师们。

    “这18个月,是我们星界动力全体同仁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的18个月。”

    “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依托于创新研发模式和极致工程效率的新路径。”

    陆安并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星流”软件工具和NS方程的具体细节,但这番话已经足够引发外界无限的遐想。

    “‘星箭一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星界动力航天将继续致力于降低太空运输成本,开拓太空资源,为人类探索和利用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