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281章:十八个月奇迹震撼全球航天界

第281章:十八个月奇迹震撼全球航天界(2/3)

空贡献来自我国商业航天的力量。”

    ……

    新闻发布会后,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星箭出鞘,撼动寰宇!我国商业航天创18个月首飞奇迹!】——《人抿曰报》头版头条。

    【我国星箭动力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火箭“星箭一号”首飞成功,可回收火箭技术跻身世界顶尖行列。】——《新桦社》通稿。

    【十八个月从零到首飞:“星界速度”背后的研发革命!】——《科技日报》

    【星箭一号首发成功,我国航天迈入低成本可回收新时代!】——《秧视新闻》

    国际主流媒体:

    【“星箭一号”火箭首秀,星界动力公司以快速研发和回收着陆壮举震惊世界,但代价是什么呢?】——《纽约时报》

    【星界动力航天公司以成功的快速火箭发射搅动全球太空竞赛!】——《路透社》

    【“星箭一号”的成功,预示着东方商业航天迎来新时代,或将对现有参与者构成挑战!】——《BBC》

    这么大的新闻,外媒肯定也没法不报道。

    就连也在后续报道中,语气复杂地承认了“星箭一号”成功的事实,并开始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颠覆性技术”和其对全球航天产业格局的潜在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专栏连线的迈克·沃森博士信誓旦旦地预测“星箭一号”会失败。

    不过他这会儿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动态消息:

    【必须承认,见证“星箭一号”仅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从零到首飞成功,这是我从业近40年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被彻底颠覆。航天工程的范式,可能真的变了。谨此向星界动力的同行工程师们致敬!】

    相对来说,这位航天领域的科学家比那些殴镁媒体人要纯粹得多了。

    他之前信誓旦旦的预测失败,只是以自己的认知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结论。

    而不是倒果为因,为了说失败而判断失败。

    只是如今看到“星箭一号”真的成功了,确实让他大受震撼。

    他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星界动力航天公司的那些同行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事实上,不只是迈克·沃森。

    其它海外的航天界同行就没有一个对此好奇,不对此感兴趣的。

    同行们都在猜测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陆安难不成又搞出了什么惊世骇俗的黑科技来了?

    毫无疑问的是,“星箭一号”的首飞成功,在全球各国的航天界都大受震动,尤其是阿镁的NASA,从零到首飞只用了仅仅18个月的时间周期,这样的效率实在太吓人了。

    迈克·沃森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才几千个粉丝,并没有什么关注度。

    但不久之后,另一位科技圈大咖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对“星箭一号”首飞成功展开锐评,并且迅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与热议。

    赫然便是埃隆·马斯克,大半夜的没睡觉起来发推,显然也是看了直播。

    【祝贺@星界动力航天“星箭一号”成功首飞并完成惊艳的回收!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看来通往火星的路上会有更多伙伴了。】

    同时还配上了一张“星箭一号”助推器与一级火箭同时着陆的动图,视觉冲击力极强。

    广大网友们也跟进辣评,消息传到国内互联网,内地的吃瓜网友们玩着梗,还有网友表示埃隆·马斯克这是要邀请陆安赴火星“共襄盛举”的乐子。

    实际上,远在加州的SpaceX总部,在一间堆满了火箭模型的办公室里,气氛却并非如此轻松。

    发完推的埃隆·马斯克放下手机,屏幕上还停留着他刚刚发送的那条“祝贺”的页面。

    他靠着椅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脸上并没有表现出喜悦。

    反而是眉头紧锁,像是在思考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难题。

    “该死的……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声低沉的、几乎微不可闻的咒骂,最终从埃隆·马斯克的齿缝间挤出。

    作为SpaceX的创始人,他非常清楚,从零开始研发一枚像“星箭一号”这样级别的可回收火箭,需要克服多少技术、供应链、管理和资金上的天堑。

    18个月?

    这个数字在埃隆·马斯克听来,就像是在听一个拙劣的科幻笑话。

    但偏偏,这是真的。

    星界动力不仅造出来了,还首飞成功了,还实现了连早期猎鹰9号都未曾尝试的多体同步回收。

    这已经不是“追赶”,这简直是“跳跃”,甚至是“飞行”!

    “他们背后有整个桦国的工业体系和国家级技术支持,这我知道。”马斯克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梳理思绪。

    “但即使如此,整合资源、消化技术、建立供应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