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数以万计的地面测试……18个月?这根本不符合科学逻辑!”
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性。
难道陆安又开创出了某种颠覆性的设计工具?或者掌握了某种未知的材料科学捷径?亦或者投入了远超想象、不计成本的庞大资源,用“人海战术”和金钱硬生生堆出了速度?
但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星界动力,或者说其背后的东方商业航天力量,掌握了一种他目前尚未完全理解的、极其高效的研发模式。
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极高,更是可怕的迭代能力和未来难以预估的成本下降空间。
末了,埃隆·马斯克立刻抓过内部通讯器,“通知推进、结构、GNC团队负责人,一小时后紧急会议,SpaceX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开发时间表和优化策略。”
星界动力航天公司的异军突起,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之前他只是觉得星界动力航天公司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竞争对手,毕竟创始人是陆安,冲着这个名字就不能轻视。
但埃隆·马斯克觉得即便如此,SpaceX也是有很大的领先优势。
结果万万没想到对方居然猛的如此一塌糊涂,隐约给他一种感觉再过两三年,星界动力航天就是全球商业航天的一哥了。
但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也不敢提议让阿镁打击星界动力航天。
首先他知道这么做根本是徒劳的,除非能做到让陆安在地球上消失,但这太难了,能做到早就实现了,之前做不到,现在更不可能,现在的安保力度只会比之前更高。
而且,埃隆·马斯克也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因为同样的手段,别人也可以让他人间蒸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埃隆·马斯克并不愿去得罪陆安。
原因是他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其电动汽车需要元界智控的固态晶格电池,这可以说是新能电动车的“麻筋”了。
所有搞新能源车的玩家,现在都得接受被元界智控捏住“麻筋”的事实。
没有这款电池的支持,特斯拉在今后的新能源车领域,肯定是竞争不过来自东方的那些同行公司的。
这会儿全球航天界的同行都在震惊星界动力那不可思议的效率。
殴洲的一个火箭专家直言:
“短短18个月的时间,还不够他们完成一次主要分系统的招标流程,难道陆安发明了时间机器吗?”
在大鹅那边,一位参与过“联盟号”和“质子号”火箭设计的元老级工程师,在其内部技术简报会上直言:
“这违背了我们所任职的航天工程客观规律,一款新型火箭,尤其是采用新燃料、新回收技术的火箭,仅仅风洞试验、发动机试车、结构静力试验这些必要环节,就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
“十八个月……除非他们极大地简化甚至跳过了某些关键验证环节,但这会带来巨大的不可预测性的风险。”
“也许他们是运气好蒙对了,但航天工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的错误就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失败,总不可能他们把所有的环节都蒙对了吧?这就不是运气能够解释了。”
“很可能……他们拥有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更高唯独的验证手段。”
该说不说,如此夸张的效率。
确实把一众航天界的同行们都整懵了,外界的猜测也是五花八门。
从“举国体制不计成本”、从“逆向工程黑科技”、从“管理模式的机制创新”……试图给这“十八个月奇迹”一个合理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