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秦地夏耘核苗情,魏陇除草抗苛侵(2/3)
工具少,收点钱买新磨石咋了?要么缴钱,要么用手拔草,累死也活该!” 邻村王婆抱着刚拔的满把杂草,指节泛白:“俺家三亩苗,草比苗高,用手拔了半日,指头疼得握不住东西,再不借工具,草就要把苗吞了!孙儿还等着卖粮凑学费,这可咋整啊?”孟姬看着王婆红肿的指尖,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除草术”——用竹条编耙(齿疏不伤苗)薅苗间草,垄边草用断镰柄刮,拔下的杂草晒枯后埋进土里当绿肥,比官府的钝工具还管用。 她赶紧让阿大去竹林砍竹条,又回家找断镰柄,教农人们编竹耙:“大家把竹条削成半指宽,编成长二尺、宽一尺的耙,齿距两寸,薅苗间草时顺着株距推,草勾上来,苗伤不着!”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编竹耙,妇人们用断镰柄刮垄边草,孟姬则蹲在苗垄间,教王婆“手拔草要诀”:“捏草茎根部,别扯着苗须,拔完的草晒半日后埋进垄沟,能当肥!” 郑五见农人们不用官府工具也能除草,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官!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占竹林!”这时,一阵热风刮来,农人们刚薅过的苗垄间,又冒出几株新草,孟姬立刻补拔,还喊郑五:“郑吏,你要是有磨好的锄,赶紧拿来,别让草再长!”老农张爷也帮腔:“你收的钱要是买了磨石,现在工具也不会钝!” 里正带着县吏赶来时,正撞见郑五想偷拿农人的竹耙——他想带回家给私田除草。“按《法经·农律》,苛扣除草工具、私拿农器者笞五十,倍退磨刃费!”县吏让郑五退还之前收的铜贝,又调来磨好的薅锄和镰刀。孟姬教大家“工具保养法”:“锄刃用后擦草木灰防锈,镰刀别割硬根,每晚磨一磨,能用整个夏耘期!” 王婆握着新领的薅锄,试着薅了两行草,杂草簌簌落地,苗叶完好无损,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孟姬,要是没你,俺们这苗今年肯定被草吞了,夏耘就白忙活了!”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在上面刻:“曲沃小满除草,竹耙薅草见人心。吏若苛侵,再好的青苗也难抵草荒。”刻完,她把木牍藏在田埂的竹丛里,竹条的清香混着泥土气息,是夏耘护苗的希望。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佐证李悝变法“夏耘助农”实施细节的重要史料。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夏耘,儒法合谋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穿着黑色曲裾深衣,手里攥着公孙儋的私占案牍,眉头紧锁:“夏耘是粟苗的‘抽穗关’,私占役夫、苛扣工具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贵族私占役夫,致百亩公田草荒,减产二十五石,流民增加十八户,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滕文公上》,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田规,可你看孟姬案——农人用竹耙薅草、断镰刮垄,没靠官府也能救苗,这说明农人懂耘、惜苗,只是缺支持。《孟子》云‘民事不可缓也’,官府该帮农人除草,不是只罚人。若罚得贵族没钱补工、农人没钱制耙,罚又有啥用?” “不罚就没规矩!”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夏耘误则苗弱,苗弱则抽穗少,抽穗少则岁歉,岁歉则民饥,民饥则国乱,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指着“竹耙除草”的记录,“可公孙儋私占是为救私田草荒,郑五苛扣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私占役夫,可设‘夏耘补工制’——贵族私调一名役夫,需帮公田补除两亩地,再缴粟二石;小吏苛扣工具,可设‘工具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管公仓,领工具需双方签字,钝工具当场换,耽误一日追责。”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夏耘核验报告”。他把公孙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夏耘护苗双保制’:贵族私占役夫,先补公田除草面积,再按比例罚粟,若主动帮贫户除草,罚粟减半;夏耘工具由‘吏监+农人代表’共管,每日检查工具锋利度,钝者立即磨修;草荒农户,可凭‘田籍’向官府申请‘绿肥补贴’(给杂草堆肥的灶灰),贵族补缴的粟米优先补他们。” 卫鞅盯着报告上“公孙儋补除”的记载,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勤耘”二字,沉默片刻:“双保制可行,但需加一条——贵族若拒补公田除草,爵降两级;小吏若克扣工具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站起身,对着卫鞅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田律的严,又护了农人的急。《管子·轻重甲》云‘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夏耘的草不分贵贱,变法的规也该护着所有人——贵族有收成,农人有活路,才是真的治得好。” 赵承把“夏耘护苗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夏耘之治,在‘勤除’不在‘私占’,在‘助农’不在‘苛侵’。”写完,他想起田垄间公孙儋弯腰除草的身影、工具点旁孟姬编竹耙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公田役夫不被私占、除草工具能到农手,让贵族不贪工时、小吏不侵物资,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小满后,盼着青苗抽穗、秋日满仓。 ## 四、夏耘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苗壮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