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270章 网开一面

第270章 网开一面(2/2)

微微摇头,精准地纠正道,眼中闪烁着如同顶级猎手般的光芒,“‘逼’则可能使其狗急跳墙,反噬一口,徒增变数;‘诱’则是顺应其内心潜藏的求生之念,引导其自行做出对我有利的选择。刘备若最终选择从东门突围,便是他主动‘弃城’而走,而非明公您赶尽杀绝。如此,其赖以立身的‘忠义’之名,便不攻自破,至少也大打折扣。而我军,则可趁其离城,失去坚城依托、军心惶惶、阵脚大乱之际,于半道预设埋伏,以逸待劳,拦腰截击,必可收全功,最大限度减少我军伤亡。退一万步讲,即便其谋划周密,或天意使然,让其侥幸率领部分核心脱逃,于我而言,不过走脱一丧家之犬,一座残破空城,尽入我手,何损之有?且刘备经此一败,丧师失地,如同无根浮萍,天下虽大,其立足之地将更为狭窄,已不足为心腹之患矣。如此,明公既得徐州实地,又免去强攻之巨大损耗,更解除了诛杀刘备可能带来的道义包袱与名声之累,岂非一举三得?”

    “妙!绝妙!”曹操抚掌大笑,由衷赞叹,“好一个‘网开一面’,好一个攻心为上!奉孝此计,深得兵法之妙,更洞悉人性弱点!便依奉孝之计行事!”

    曹军的部署,开始依照郭嘉的谋划悄然改变。东门外的营寨远看依旧连绵,但若有心观察,便能发现入夜后灯火比以往稀疏了许多,巡逻队的批次、人数以及巡逻范围都明显缩减。几条原本被曹军游骑封锁的、通往东面山林的隐秘小径,也被“无意”中让了出来,似乎疏于防范。与此同时,各种真真假假、关于曹军粮草不继、西线告急、东门空虚的消息,如同无形的瘟疫,在早已绝望的下邳城内迅速流传开来,撩拨着每一个幸存者紧绷而脆弱的神经。

    刘备很快便察觉到了东面曹军包围圈的“异常”变化。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站在积水已快漫过脚踝的残破城头,望着东门外那片相较于其他方向显得格外“安静”、甚至透着一丝“松懈”的区域,心中波澜起伏,天人交战。这是曹操故意设下的诡计陷阱,还是曹军真的因久战生疲、或因他处战事而出现了难得的转机?关羽凭借其沉稳的性格和丰富的经验,认为其中必有蹊跷,力劝谨慎;而性格刚烈的张飞,则觉得这或许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陈登则在此刻再次进言,言语恳切而意味深长,他指出即便突围存在风险,也远胜于在城内等待最终城破人亡的结局,并隐晦地暗示,陈家可以动员尚存的力量,协助整顿那些还能行动的部曲家眷,为可能的撤离做准备。

    内心的天平,在坚守孤城、最终玉石俱焚以全“忠义”之名的虚幻荣光,与抓住这渺茫机会、保全身边这些残存将士和部分百姓性命之间,剧烈地摇摆、撕扯。最终,陶谦那句“万勿为虚名拖累百姓”的临终嘱托,如同最终的法码,重重地压垮了前者。他不能,也没有权利,拉着这满城还喘着气的人,为自己那点即将破碎的声名殉葬。

    一个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的凌晨,下邳城那扇许久未曾开启的东门,被数十名残存的忠勇士卒用尽力气,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刘备率领着仅存的、尚算保持建制的数千兵马,以及部分不愿留下等死、扶老携幼的百姓,组成了一支沉默而狼狈的队伍,如同决堤的涓流,迅速而杂乱地涌出城门,向着那片雾气笼罩、看似蕴藏着一线生机的丘陵林地遁去。队伍中,关羽持青龙偃月刀断后,面色凝重,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迷雾;张飞挺着丈八蛇矛在前开路,须发贲张,努力提振着低迷的士气。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逃离绝境的些微希望,以及对前方未知命运的深深恐惧。

    他们并不知道,一双冷静得如同幽潭寒冰的眼睛,正在不远处一座丘陵的暗影中,透过稀薄的雾气,默默地注视着这条他们以为的“生路”。郭嘉轻轻拉紧了裹在身上的厚裘,仿佛要驱散那浸入骨髓的寒意,他对身旁早已按捺不住战意的夏侯渊低声吩咐,声音平静无波:“鱼儿已出洞。耐心些,待其队伍过半,阵型拉长,首尾难以相顾之时,你率伏兵突出,直击其队伍最为臃肿混乱的腰肋部位。记住,主旨在于溃其军,乱其心,夺其辎重,擒杀首要,而不在于赶尽杀绝,穷追不舍。”

    一场精心策划、志在必得的追击与屠杀,即将在那片看似网开一面的“生路”上冷酷上演。刘备的突围,从它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从绝望逃向另一场绝望的、悲剧性的转移。而郭嘉,这位算无遗策的谋士,正用他最为擅长的方式,将冷酷的军事胜利与深远的政治算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试图为他的明公,谱写一曲完美的收官乐章。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