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姜小雨观察后,发现她是呼吸与出拳节奏脱节:
“梁姨,出拳时配合‘短吸长呼’,吸气时引灵韵至胸腔,出拳时呼气,将灵韵顺着手臂推向拳峰,试试这个节奏。”
梁姨按指引反复练习,先单独调整呼吸,再配合出拳动作。
三天后,终于能让灵韵稳定附着在拳峰,出拳时沙袋上泛起淡淡的灵韵波纹,拳术威力较之前提升了一倍。
10 年间,学员们每日清晨在修炼场演练拳术,傍晚在淬体池浸泡,肉身不仅强度提升,灵韵与肉身的适配度也大幅提高。
第 10 年末的 “锻体考核” 中,凌霄队全员均能完整演练 18 式灵韵基础拳术。
每一招都能附带灵韵威力,顺利通过考核,正式进入聚气境修炼阶段。
中 20 年:聚气境 —— 灵韵入丹田,培育初始气感
聚气境是修仙之路的关键转折,核心在于学会将外界灵韵引导至丹田。
转化为自身可操控的 “元气”,培育 “气感”,为后续凝脉境打通经脉积累能量。
昆仑巅的 “灵韵聚气区” 灵韵浓度更高,且设有 “聚气灵阵”。
阵眼由灵韵晶石组成,能主动牵引灵韵向学员丹田汇聚,大幅提升聚气效率。
1. 灵韵引导术:打通灵韵入丹田通道
聚气初期,学员首要任务是掌握 “灵韵引导术”,学会将空气中的灵韵通过鼻腔、毛孔吸入体内。
再借助意念引导至丹田。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对意念掌控力要求极高 ——
灵韵无形无质,若意念不集中,灵韵容易在体内溃散,或停留在胸腔、四肢,无法顺利抵达丹田。
来自广东的林浩,初学时总遇到 “灵韵滞胸” 的问题 ——
灵韵吸入体内后,总在胸腔打转,像堵着一团棉花,无论如何引导,都无法向下进入丹田。
他急得满头大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修仙天赋。
姜小雨并未让他强行尝试,而是教他 “分段引导法”:
“先将灵韵引导至腹部,停留片刻,感受灵韵在腹部的存在感,再用意念慢慢将灵韵向下推至丹田,切勿急于求成。”
林浩按方法练习,先专注于将灵韵引入腹部,待熟悉这种感觉后,再尝试向下引导。
第七天清晨,他突然感受到丹田泛起一丝微弱的暖意,那是灵韵成功抵达丹田的信号 ——“气感” 初现。
为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引导术,姜小雨在聚气区设置了 “灵韵引导灯”——
每个灯对应一名学员,当灵韵成功入丹田时,灯便会亮起淡绿色光芒。
看着身边的引导灯陆续亮起,学员们的积极性愈发高涨。
课间时常围坐在一起,交流引导技巧,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
10 年后,凌霄队全员均能熟练运用灵韵引导术,每日可将定量灵韵引入丹田。
丹田内的 “元气” 逐渐积累,气感也从最初的微弱暖意,变得越来越清晰,部分学员甚至能在丹田内感受到元气的轻微流动。
2. 元气凝练:将外界灵韵转化为自身能量
聚气后期,核心任务是 “元气凝练”—— 灵韵是外界游离能量,只有通过凝练,转化为自身专属的 “元气”,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支撑后续凝脉境打通经脉。
昆仑的 “聚气灵阵” 在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阵内灵韵会与学员丹田内的灵韵产生共鸣,。
加速凝练过程,同时减少元气溃散的概率。
陈默在元气凝练阶段展现出过人天赋。他心思细腻,擅长观察细节,在反复练习中发现:
将灵韵按 “顺时针方向” 在丹田内缓慢旋转,凝练为元气的速度,比 “逆时针方向” 快 20%,且凝练出的元气更精纯。
他将这一发现分享给姜小雨,姜小雨亲自验证后,在全队推广这一方法,让凌霄队的元气凝练效率整体提升了 15%。
阿合买提则遇到了 “元气溃散” 的难题 ——
他丹田内的元气刚积累到一定量,就容易不受控制地散入四肢。
像装在漏桶里的水,始终无法达到聚气境中期的标准。姜小雨教他 “丹田锁气诀”:
“用意念在丹田周围形成一道无形‘气墙’,将元气牢牢锁在丹田内。
凝练时再慢慢打开一道小口,让新引入的灵韵与原有元气融合,避免溃散。”
阿合买提按方法坚持练习,每天用半个时辰巩固 “气墙”,一个月后,元气溃散问题彻底解决,丹田内的元气量稳步提升。
第 30